为什么现在爱情电影越来越少了?
以前的电影圈,要想成为顶级明星,得有拿得出手的爱情片。
茱莉亚.罗伯茨和梅格.瑞恩在好莱坞霸屏,各领风骚。罗伯茨有《漂亮女人》《诺丁山》,她美得天真无邪不羁,角色是妓女和大明星。梅格.瑞恩有《西雅图不眠夜》《电子情书》《当哈利遇到莎莉》,她是日常甜姐,职业多为知识女性。之后爱情片中的女性变得越来越平常,令普通女性代入感更强:胖也不那么美的蕾妮·齐薇格以一部《BJ单身日记》瞬间当红。
与好莱坞情形最像的是香港,怪不得被称为“东方好莱坞”。在这里,刘德华和郑秀文就像汤姆.汉克斯和梅格.瑞恩。舒淇与茱莉亚.罗伯茨一个类型。之后霸占荧幕的是好像更普通更亲切的杨千嬅。
在纯爱剧方面日本是最高明的,但日本的经典爱情电影多半关于出轨,只有岩井俊二坚持生产清新的青春爱情片:《情书》《四月物语》……美丽脆弱敏感。
韩国的玛丽苏可能技巧最强,但他们的爱情电影却掺杂着很多眼泪,主要目标是让观众痛哭:《假如爱有天意》《脑海中的橡皮擦》《悲伤电影》……这几年亚洲地区唯一能让我记得的爱情电影《男与女》,也是一个看了完全不会好受的故事。
台湾地区有一部《蓝色大门》就很能打了。之后的《不能说的秘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时代》……就像日本一样,台湾人的爱情故事多半是校园爱情。
然后,忽然之间,好像全世界都不谈恋爱了。
好莱坞以前盛产“chick flick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鸡电影”,现在这个门类无论产量还是质量都飞速下滑。香港本土电影整体都没落了。韩国电影事实上跟我们一样,更努力去发掘全民性的产品。日本爱情电影多为漫改,以稀奇古怪的脑洞为主。台湾人肯定没有想到:一部翻拍韩国10年前的《比悲伤更悲伤的事》,演员中唯一知名的是几乎没什么票房号召力的陈意涵,就这样还卖了好几个亿。
我记得自己刚进电影公司,爱情电影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挣钱的电影,从《失恋33天》开始,都觉得这是最保险,而且最有可能以小博大的电影类型。所有电影公司都在研发这种电影,而到了现在,电影公司看到这个类型就摇头。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爱情被忽视了,却依然是人类最强烈的情感需求。
你觉得《超时空同居》为什么卖座?《后来的我们》为什么卖了那么多?如果能够表达出男女之间真诚的感情,这部分观众可能一直默默存在。
为什么没有爱情电影了?就算有很多也都是翻拍。爱情规律不再适用了,因为现在现实中的爱情根本无法拍成电影:都是鸡零狗碎,各种现实的考虑。这些拍成剧好像还可以,拍成电影强度就完全不够。
首先当然是因为社会环境的严酷,金钱成为年轻人最操心的东西,比起来,爱情算什么呢?
以前的爱情电影里,《孤男寡女》中郑秀文放弃了财富新贵互联网精英,却选择了自己那个谈不上有多少出息的上司刘德华;《诺丁山》里大明星爱上小书店老板……钱和地位都谈不上什么,爱情电影总在讲“爱情发生那一刻”才是最重要的。
还有一个原因是年轻人思维的严重同质化,都非常狭隘。所有这些经典爱情电影在现在的小朋友看来都“三观不正”。
《英国病人》这种抵死缠绵的电影中,男女主角不仅是婚外恋,男主角为了救自己的爱人还把地图给了敌人。“We are the real countries. Not the boundaries drawn on maps, the names of powerful men.”这样的境界已经不被允许了。
我非常喜欢的《电子情书》,两个人开始互相写邮件时都有各自的男女朋友。以前的爱情电影经常会讲:“你现在拥有的不一定是真爱,不一定真的适合你。如果遇到了真爱,你会知道,你可以勇敢的迎接。”现在这个想法是一定会被骂死的:“既然不是真爱为什么要在一起?”现在的人不能迷失不能犯错。
我刚刚重新刷完了《闰年》,这部以前看来也普通的电影,现在看简直可以说荡气回肠。一个生活在波士顿富人区的女人,在寻求婚姻肯定的旅行中,爱上爱尔兰一个小酒吧的生活颓废的老板……这个男人也因为认识她,而救赎了自己的生活。
这本来是很多爱情电影的主题:“对自我的深层次发现,对自己生活的重新认识,对伤痛的拯救。”但现在没有人相信爱情会有这种力量了。
没有爱情电影看的一代,也没有恋爱可以谈。
现在年轻人信奉的都是:“一个人挺好啊。”“追星不开心吗?剧不好看吗?为什么要去谈恋爱?”“不谈恋爱屁事没有”……
如果恋爱。那么年轻人就想要一种绝对的爱情,也就是:“恋爱就要结婚,恋爱就要目不斜视,恋爱不能有任何改变。”
人们同情那些被抛弃的人,“她的男朋友/女朋友……好可怜哦”。但以前爱情电影说的是:如果这不是真爱,那么这对你的男朋友/女朋友也是不公平的。他/她也应该再去寻找自己的真爱。也就是说爱是一个不受控制的流动的过程。
以前的我们接受自己身在一个复杂的、每个人都很强健的世界中。《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中休.格兰特在婚礼上逃跑,但那个被抛弃的新娘后来也开心地跟一个军官结婚了。很多爱情电影都在讲:那些被抛弃而受到伤害的人,很快也会遇到自己的真爱。大家都是健康的成年人。
但现在最流行的词是“渣男”或者“渣女”,年轻人们总是自我代入受害者立场,以此来省视恋爱关系的话,恋爱关系被降维成为一个对错实验。
爱的流动是不被允许和接受的,人受的伤害被认为是不可修复的。男女要在绝对的道德纯洁中恋爱,这样的话,哪里还有爱情电影?哪里还有爱情?
当然还有钱。
“谈恋爱有什么意思,搞钱才是真正的快乐。”“没有钱,谈什么恋爱?”……是吗?或许吧。
恋爱中对金钱的反复考量,我当然也能理解:因为阶级固化,流通性的降低,还有生活模式的固定。人们不相信穷人还有翻身的机会,也不相信穷人可以过快乐的生活。对金钱的膜拜既现实又悲哀。
这不仅仅是我们的问题,还是全世界年轻人的问题:对自我的迷恋,单身生活的轻松,生活的残酷,紧绷的社会气氛……某个程度来说,“不谈恋爱,屁事没有”也确实对,不谈恋爱,将减少多少麻烦啊。
然而就像爱情电影一样,它越来越稀少,却依然是人们内心里最强烈的需求。除了交流、陪伴这些很多实际的效用之外,爱情最重要的是相爱那一刻迸发出的生命热情。这种热情,可能短暂、无用,像是幻觉,却毫无疑问是人生中最珍贵的时刻:你被发现、被珍视、被记得……以前的人觉得这种时刻珍贵而永恒,其中存在着生活的真理,充满了改变人生的力量。现在的人们不再相信这些,但这种力量却像火山一样,静静潜藏在内心深处。
祝你们都有机会见识它澎湃的力量,并有能力去爱、去别离、去重建。
责任编辑:卫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