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网络暴力?

如何看待网络暴力?

实不相瞒,两年前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网络“施暴者”。

那时的我年轻气盛(或许现在也是)。就像书上说的那样,觉得自己实力爆表,前途伟岸,未来能有无限种可能。

从小我幻想过做歌手、幻想过做军人、幻想过做科学家。如你所想,这一类的梦想都太具有门槛性,于是在经过三天晒网两天打渔的生活后,毫无疑问的,我放弃了。

但你知道,那时候的梦想还是一个褒义词。挫折并没有阻挡我,而当我接触到小说时,刹那间我觉得我触碰到了光。这光闪亮而又动人,关键是它离我如此之近,近乎唾手可得:我只要动笔就行了。恰好在当时,网络迅捷发展,全民写作成为一个流行词,我觉得我的机会来了。

语言以及文字促成了人类最便捷的交流方式,网络的发展又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不过那时的人们一定不会想到,沟通也会成为暴力的代名词:即时通讯沦为即时发泄,共同交流演变为聚众对骂。

每一个行业都不会那么简单,文学的门槛虽然变低,但依旧不是谁都可以登堂入室。

很快的,一次次的退稿让我开始怀疑,随后又心生怨恨,最终决定发泄。每一个写字的人应该都有过这种感觉:觉得某些人的作品不堪卒读、不值一提,自己的作品尽善尽美、万无一失。然而就是这样的“狗屎”作品一次次地刊登在报刊、杂志,刊登在各大重要版面时,怨恨终于被点燃了。

我开始在各式各样的评论区冷嘲热讽,不同于别人的直接开骂,我喜欢指桑骂槐,觉得这样可以区别于一般的人,觉得这样可以比他们高人一等。

这些冷嘲热讽慢慢地聚集了一些附和,我意识到像我这样失利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的“愤怒”也需要一个窗口发泄。

而我就是那个窗口,我就是他们的“领袖”。

于是到了后来,我的行动开始愈演愈烈,大多数文章并不看完,匆匆一瞥就开始抖机灵;我开始钻研那些在我眼中“奇怪”的作者有哪些,他们的作品在哪里发表出版;我开始变得像一个侦探、一个特工、一个卧底:不知疲倦地收集消息,最终转化成为自己的谈资、消遣。

那些日子,我几乎不再写任何小说:因为我的怨恨已经达到顶点,只靠这些就够我忙活的了。为了更好地积累我的“名气”,我决定在一个网站上全力输出自己的观点,做一个“名垂青史”的评论家。

很快的,我就盯上了一个作家,那时他刚刚在网站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但篇头一看我就感觉“正对矛头”:我认为他写的花里花哨、阴暗、孤僻,严肃无趣。文学怎么应该是这样呢?文学应该是简单、快乐、幽默、明媚,爱情与亲情温暖如炬,即使有悲伤也应该转头就忘。

 

我觉得该我出马了,作为正义的化身,自己有必要也有责任声讨这些“孽障”。于是那些日子,我每天早晨六点就紧盯屏幕。终于,他的文章出现了,我草草浏览完毕,敲下了心中的“武器”。

那一天,我时不时的就刷一下网站评论区,看着我的“武器”被无数人点赞,最终拉到榜首时,我骄傲地笑了。那是我人生中得到最多的一次赞,有无数人给我附和,我觉得我这几个字比那篇文章都要厉害。

于是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愈战愈勇,只要有他的文章,我一定强忍不满,认真观看,之后洋洋得意地写下自己的评论。

这样的行为真的让当时的我快乐,甚至有种莫名的“荣耀”感:我把评论截图放到空间,有无数个像我这样“志同道合”的朋友给我点赞。

虚荣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没有哪个行业、甚至哪种行为能够抵挡得住认同二字。

行为的本身太过虚渺,附和却能够将其无限“充实”。

我以为会为此长久下去,做一个优秀的“评论家”。但是慢慢的,我却发现了一丝异常:某一天我看完他的一篇文章,讲述了风雪天地里三个陌生人的故事。当我看完后心里第一个想法竟然是:写得好像也不错。

我竟然对这个作者产生了好感,这是我从未预料到的答案。

慢慢的,我发现这个作者文章浓郁哀伤的下面,赋予的却是向死而生的希望。我下定决心,下一次等他发表文章的当天,认真地看完、严肃地评论一次。

然而这个机会我并没有等到,因为几天之后,那个作者就因自杀离世了。

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我与一个陌生作者之间的距离如此接近,也让我第一次感觉到一个言论的危害究竟有多么巨大:是的,我觉得我是一个刽子手,在造成那位作者自杀的千千万万种理由与重压下,有我的身影。

我是个刽子手。

那些日子,我翻看了他以往的作品。而此时,当我再去翻看以前的评论,感觉到自己是多么的愚蠢:抖机灵从来就不是一种本事,网络暴力更不是。

这件事过去已经有两年之久。两年来,我的心境一点点转变,对待文字也更加理性:我懂得了悲剧并不是失败,而是另一种力量;懂得了看不惯并不能延伸为看不起;懂得了网络不宜乱放厥词;懂得了更多的技巧,更多的风格,更多的方式,更懂得了那些作者为何屡屡书写看似不合时宜、悲痛哀愁的文章。

因为那是文学的现实、那是文学的本质、那是文学的初心。

从那以后我一直在想,在网络中,为什么好好的交流最终会变为引战?我想可能是因为在网络中,每个人都有意无意地消解了自己的“实体”身份,觉得从窗口打下的话并不代表自己。

正因如此,在现实生活中的陌生聚会,我们会尤为矜持;但在网络上,陌生的交流反而会更加剧烈波动。

我们消解了自己的实体身份,穿行于一个又一个的马甲中,却很少想过这些评论遗留下来的问题;我们随意抒发自己的评论,却忘了这些评论大多时候针对的是实实在在的个人,是鲜活存在着的人。

所以,我认为,消除网络暴力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将心比心。

看看如果自己是作者遭受这样的评价会有什么反应?想象自己被万众唾骂嘲讽又会产生什么样的脾气?能否置之不理、一笑而过?能否淡然处之甚至“欣然”接受?

在现实生活讲究人人平等,网络社会更应如此。

两年转瞬而逝,现在我的“网络脾气”还残留一些,但有个方法,大致可以消解网络暴力。这个方法就是,当你想要在网络上骂一个人、讽刺一个人时,不妨先把要说的话打到输入框中,之后再删去;这是第一遍,第二遍你要做的就是打同样的字句,之后再全部删去;第三遍同样这么做,如果在第四遍你还想说同样的话,那好,填上,点击发送。

然而事实上,大多数谩骂的句子,轮到第二遍的时候我就不想再输入。

所以说我们大多时候输出的并不是观念,而仅仅只是愤怒。

后来我心虚地删除了所有评论,但有一个评论被别人回评置顶,因此这个评论将会永远留下。而我也因此意识到,这个评论就是我曾经愚蠢的证明。它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内心,每当我骄傲自满,心生戾气之时,就会去看看那个评论。那几个字如针般锋芒,好像看着我说:看清了,朋友,这就是以前的你。

再后来,我的文章也断断续续发表,有人感谢也有人抱怨。在某篇文章下,我给所有抱怨责备我的人表达感谢,并和气地向他们解释写就这篇文章的用意。并不是为了谢罪,更不是为了原谅,因为我深知死亡无法回继。我只是不想让他们一样变成下一个我,只是想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

理解别人的内心,理解别人的感情,得到那或善或美、或悲或喜的共鸣。

责任编辑:张拉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