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为何被诟病?

理想主义为何被诟病?

11月4号,张立宪在微博发出求助信:“多事之秋,读库需要您的帮助”,“我们需筹措一笔资金。”创办读库十四年,他第一次这么做。

他一直作为人们口中的“理想主义者”而存在。六年前,《博客天下》杂志曾经以“向理想致敬”为主题,致敬这位中国的理想主义者。他在回家的大巴上决定拒绝高薪职位,创办一本名为《读库》的杂志。这个理想主义下的蛋,一直在成长,但并没有得到一个太好的环境。

求助信发出去之后,有人帮忙有人嘲笑有人叹息。很多人都在说:看看吧,看看这个理想主义者的奋斗。

“理想主义”一直被诟病,尤其在最近几年。

从尼采那句著名的话开始讲起吧!


理想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如果他被扔出了他的天堂,他会再制造出一个理想的地狱。

这句话听上去像是给理想主义者们套上了一个无法解脱的枷锁,但因为尼采是一位饱含悲观主义情绪的哲学家,所以我们也不能全然认同这句话。不过,从一些年轻人的表现来说,尼采说得很对。

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自诩为“理想主义者”。他们心里有想法,总嚷嚷着要改变世界,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一直想要出去走走,甚至立刻出发。一些人总是想要先去丽江开客栈,再去西藏洗灵魂,如果还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环游世界。生活的琐事太多了,他们不想理会,只想随时打包行李离开,却发现脑袋和口袋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在路上可能随时会饿死。

理想主义者们,有信仰,有理想。善于给自己规划未来的蓝图,追求大方向,设置高目标。良性的理想主义,会把周遭的困恼当做一种动力,帮助自己一如既往地坚持,不放弃自己的理想。“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高晓松少年成名,有过国外游学以及全国流浪的经历,从八十年代到现在,他也曾膨胀,迷茫,以及对商业化社会妥协,但由始至终,都一直热爱着音乐,从来没有动摇过。制作每一张专辑,从来不敷衍。当他在地上捡起六便士的时候,从没忘记抬头去看看天上的月亮。

而恶性的理想主义,完全浮在半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像一个被松开了绳子的气球,现在飞得很高,但很快就会漏气,变瘪,落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理想主义企业家消亡”的现象,也是造成理想主义被诟病的较大原因。他们怀抱着对于心目中理想的追求去制造产品,却要求其他人也为情怀买单。粉丝也许会为创业情怀流泪,但对于失败的产品,还是会选择放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也想要去追求,但是,不能只靠一腔热血,而忽略现实。毕竟——“浑身是血,能做多少毛血旺?”

要知道,堂吉诃德在追求骑士精神的道路上一往无前,最后却狼狈归家烧毁骑士小说,劝说年轻人面对现实;盖茨比一生都在追逐对岸的那道绿光,完成自己的“美国梦”,最后的葬礼上却只有邻居尼克和他自己的父亲。

很多人在各大论坛平台上咨询: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想要去当一名旅行家/摄影师/作家/歌手/画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你可以去做,但起码要保证自己的生活。因为理想,有时候可以让你心甘情愿去苟且生存,有时候却会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好像《荒野生存》里的克里斯托弗因为理想而完全抛弃生活,在阿拉斯加的森林深处留下了自己24岁的生命。你可以选择一种理想主义的生活方式,但你必须为此负责。只想选择,不想负责,这是理想主义者的共同弊病。

在现实跟理想,真实与虚幻之间,人们都在摇摆。毕竟理想就像是你西装外套上打好的领带。在外人眼里,那是你真实身份的表现,而在你自己的心中,那也许是虚幻世界的绳索,在不断地收紧。一边是难以摆脱的生活需求,一边是对你摆手相招的理想,想要完美地找到两个圆圈的交集,太难了。《海上钢琴师》里,“1900”在船上有着绝对的理想跟自由,但也因深夜里不断折磨自己的孤独而产生了下船的念头。只是当他走下船舷,看着高楼林立,烟雾翻腾的城市,还是选择了转身回去。在海上是脱俗,去陆地是世俗。如果下船,也许他将面临繁复的琐事,但在船上,他永远拥有一种纯粹。

所以,我理解中的理想主义是每个人都能像“1900”一样,捍卫因为理想而产生的尊严,保持对最热爱事物的坚定。无论是“处在山川湖海”,还是“囿于昼夜厨房与爱”,都要有自己的初心,并且永不放弃。如果每一个理想主义者都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无论得到世俗所谓“成功”或者“失败”的评价,那都是最好的结局。

责任编辑: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