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舒适圈中是不是没追求?

活在舒适圈中是不是没追求?

要论目前为止的人生中经历过的舒适圈,我有个最直接、最具化的答案:高考结束后的那个长达三个月的暑假。

 

还有什么比那三个月更舒适?成绩很快出来了,去处尚可。每天没事儿去论坛里有一搭没一搭地浏览入学问题“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其实也没那么关心。跟密友们唱歌,觅食,滑冰,还抽空让朋友帮我跟喜欢的男孩子表了个白。表白当然是要失败的,但也没怎么心碎,因为心里觉得,哎呀,我的人生是恰巧走到了一个舒服的暂停键这里,它马上就会开始。

 

后来才发现这是人生中最后一个足够漫长的假期。没有任务,没有一丁点紧急的事,要说舒适圈,没有任何一段时间比它更像舒适圈。

但慢慢地,我也发现不对。是不是仅仅这样才能算“舒适圈”呢?

 

最近翻朋友圈,总是能翻到一个老朋友的状态。她高中时是学生会主席,大学去了一个一线城市的211,以前嘴里总是讲,以后的职业规划,是早日当上外企高管。

 

但毕业后她很快地回到家乡——是个非常果断的选择,没有做出“我在一线先工作几年”的过渡。去了一个普通公司做着还算对口的工作,其他就一切寻常了,像很多20出头小女孩儿一样周末去那种“我就是为了让你发朋友圈才这么装修的”的店里,没事听下演唱会,跟高中同学聚下餐。安家什么的,肯定没压力,唯一头疼的事儿是暂时还单身。

 

跟我和我身边的朋友(生活关键词:钱、名、酒)比起来,她过着很接近舒适圈的生活。

 

很奇妙,大学时认识了一个女孩儿,跟她的人生路径如出一辙,当时在某些group里有头有脸的人,毕业后以最快的速度相亲结婚,做着“不能更安稳了”的工作。

 

但我恰巧关注了她的微博。反倒经常刷到一些我想不到的状态,比如工作时被长辈否定,对沟通感觉无奈,思考自己选择这个工作的意义,时不时感觉孤独,好像眼前的一切都不对,虽然已经结了婚,住进了三层楼的大house……

 

我感觉舒适的时候,不是每天什么都不用做的时候,是确信自己写的东西有人喜欢,他们还希望我写下去的阶段。所以我在紧密的日常安排间隙,留出写2000字的时间。这种日子泛出一种最扎实的甜,再忙碌也是一种舒适。

 

静中全是静,但在“动”中有某种更美妙的“静”。

 

你们发现了吗,真正的舒适在于这颗心有没有对它所处的生活产生疑问。你觉得这一切值得,“人间值得”,那每天哼哧哼哧解决掉一大堆的任务——很累的,你都觉得你是过关斩将,ko掉一批怪兽拿了金币,爽。你觉得这一切不值得了,每天逛街买鲜花甜品也想叹气,“唉,真的要一直这样吗”。

 

说这些是想打破惯有的“舒适圈”这个概念,它其实不是某种时期或者不变的状态,它是一种心理上的安定。这种安定源于你还热爱着你做的事儿,你觉得你创造价值了,或者找到你想要的一切了,所以短暂的疲劳可以忽视,所以不会觉得自己“废了”。觉得“人间值得”的时候,你就是在舒适圈里的。

 

所以舒适圈本身也是变来变去的,因为人好难对自己的生活一直保持满意。恰恰,我们在做的一切,就是找到新的舒适圈。费着很大的力气留在北上广,不是为了有朝一日过那种睡到中午11点起床看落地窗江景的生活,不是为了到这种程度,而是为了找到让自己每天起床觉得“我喜欢我在做的事”的那种劲儿,为了让自己完成了一个东西后360度地觉得“人间可真好啊,我也很好”。

 

我觉得,舒适圈是不问“我在做的究竟有没有意义呢”的阶段,在舒适圈的时候,你知道这一切有意义。

 

既然如此,更不用怀疑,活在舒适圈里,或者想要活在舒适圈里,是不是没追求呢。“追寻心安”是人类的某种本能。人人都需要舒适圈,而且人人都知道,当自己对生活疑虑了,又会去动身寻找新的舒适圈。

 

这是我们完成别人眼里看来不足一提的生活的方式。

 

不需要舒适圈的人是那种敢把自己放出去不断摔跤的人,这是极少数的勇者。我很早就算进了名利场,至今没有这种魄力,多年反省下来只得送给自己一句“算了”,做不了在砂石地里光脚狂奔的人,我在后面一边喘着一边慢些走,保持体力,留意气候,不走歪斜的捷径,慢慢地,也是能到终点的——虽然这个终点也许从不存在,叔本华说生活是满足和失落之间的摇摆不定,到了最高点,很快又是某种疾速下滑。

 

有一天我想到一种比喻,所谓生活,是不怎么会游泳的人在水面起起伏伏,呼吸时有时无,新鲜空气冒个头就会有,但不是一直有,有时候你被某种东西淹没到水下。

 

从短暂舒适到短暂不舒适,再到新的短暂舒适,我们要学着水陆两栖。

责任编辑:梅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