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悖论一下子就吸引了你?

有哪些悖论一下子就吸引了你?

好的,我来回答一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悖论:


1,要接纳自己。

我就是不能接纳自己,那我要不要接纳我“不能接纳自己”的这个部分?

2,不要别人说什么你就听什么,要有自己的主见。

你不听我的?那你就是没主见啰?

我一说你听了?那你还是没主见啊。

3,我要你发自内心地爱我。

你爱我,是因为我要你爱我,那就不是发自内心地爱我。

3还有很多变体,比如:

3',我要你自觉学习。

我要你学习,但我又不要你因为我要你学习你才学习。

3'',情人节到了,你要给我一个惊喜。

因为是我要的,所以你给我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惊喜。

4,放松,不要对抗。

你不放松,你看,你在对抗。

你在放松,你看,你在对抗你的不放松。

5,一直在变。

你还是老样子,一直变来变去的。

从绝对的意义上来说,“改变自己”其实也是一个悖论。

6,请无视我。(这个悖论就不用多解释了吧)

心理学当中有一个著名的白熊实验:“想什么都可以,就是别想一头白色的熊”,然后被试纷纷想到了白色的熊。背后的原理其实就是这个悖论。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变体,比如:

6',什么都不要想,自然就能睡着。

什么都不要想,什么都不要想,什么都不要想,什么都不要想……

6'',千万别焦虑。

完了!我又焦虑了!

 

生活中的悖论时常会给我们带来困扰,让一个人进退两难,百口莫辩,甚至陷入“里外不是人”的窘境。但是换一个角度,它也可以用到心理治疗当中,形成“你听我的也是在变好,不听我的也是在变好”的效果,这种独特的干预方法叫做悖论干预,非常有趣。

以前还写过一篇关于悖论的短文,一并放在这里——

 

经常听到有人在呼吁“包容”,

因为他们太热爱包容,太支持包容了,

以至于他们和那些“不包容”的反动派势不两立。

你们凭什么不包容?有什么脸面活在现代社会?

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悖论:

“我们包容所有的人,但不包容你们这种人”。

 

我们都知道,要接纳自己的缺点,不足,局限,

听起来超级有爱,超级美好。

但我就是做不到接纳自己呢,怎么办?

我能不能——就做一个“不接纳自己”的人?

不能!你怎么能不接纳自己?那样多痛苦!多别扭!

这又是一个悖论:

你应该接纳百分之一百的自己!

(所以不要接纳那些“不接纳自己”的部分)

 

包容 vs. 不包容,接纳 vs. 不接纳,

在逻辑层次上,彼此是包含关系,而非对立关系。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包容”,就意味着:

“包容”是一种要包容的心态; “不包容”也是一种要包容的心态。

所以真正包容的人,不会容不得别人的不包容。

 

这种悖论,在罗素的逻辑类型学中有过详尽讨论。

克里特人说:所有的克里特人都说谎。 

它不只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游戏,

在生活中,在心理现象中,有广泛的存在。

 

比如,一个高度焦虑,并且被焦虑所困扰的人,

一直在尝试各种办法让自己“放松”。

他的悖论在于:他努力追求放松的同时,

也就等于他在“紧张”,在抗拒自己的“不放松”。

失眠的人,努力让自己心如止水,

结果更加心乱如麻。

认知病理学研究指出:“对焦虑的焦虑”,“对担心的担心”,才是焦虑障碍的核心认知。

单纯的“担心”,只是情绪而已,

只有“对担心的担心”,才让这种情绪无限递归。

 

一个焦虑的人真正放松下来,他就允许了自己的焦虑,

他从一个焦虑的人,成长为一个焦虑的人。

(从不允许自己焦虑的焦虑,到允许焦虑的焦虑)

他还焦虑着,但他其实已经放松了。

 

生活中有很多成长,看上去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放松的意思,就是不放松也可以。 

有主见的意思,就是听别人的也可以。

接纳的意思,就是不接纳也可以。

包容的意思,就是不包容也可以。

责任编辑:梅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