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

怎样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很多时候的文字和语言交流不需要很强的逻辑,甚至不需要明确的观点。比方说我和我妈打电话,只要说话就行了,内容琐碎而毫无章法,我想表达逻辑清晰的观点,让她不要轻信算命先生的话,就会把她激怒,认定我三观不正,被现代教育毁了,竟然敢否定算命先生的金玉良言。

但我们平淡无奇的琐碎生活中总有些时刻显得有些特别,一次表白,一次相亲,一次面试,一次谈判,一次辞职,一次与朋友的辩论,一次与同事的争执等等,不仅需要我们提出观点,还需要我们展现清晰的逻辑。

我没接受过系统的逻辑学训练,只能试着用个人经验对问题做出解答。我们提出观点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准确捕捉我们的想法,这是两点之间的运动,把观点从我们的大脑传递到另一个人的大脑,逻辑是我们传递观点的路径,以此为前提,我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两点之间,直线的线段距离最短。逻辑问题务必简单直接。能用直线逻辑的就避免用环形逻辑,能用环形逻辑的就避免用树状逻辑。而直线逻辑中最有效的是依据三个问题进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即抛出观点,解释观点,最终提出解决方案。

我个人在这个问题上付出过代价,进入影视行业之前,曾在事业单位和私人文化单位工作过,习惯于领导与老板讲话时的絮絮叨叨和不着重点,进入编剧行业后,发现行业里的人有点着急,除了朋友私聊,谈正事的时候,没人有时间和耐心听我用浮华而不着重点的语言讲解一个创意、一个故事或一个人物,我必须用最短的时间把想说的东西表达清楚。

我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自我训练,争取用一百个字讲清一个故事,或者用半个小时的时间把我想写的东西说明白。作为一个编剧,我并不认同这种方式,好的文艺作品是复杂的,有多重意境的,有大量潜台词的,从故事到人物到情怀,很多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这种方式在商务谈判中很有效。

有次跟一个合作很好的影视公司老板谈项目,他说想做个喜剧,问我有没有创意,让我用十多分钟把想法说清楚。我思考了几分钟,说可以做个法国喜剧《你丫闭嘴》那种电影,两个性格和人生轨迹完全相反的人,不得不别扭地在一起做一件事。这是提出观点。我接着说,这个类型的喜剧电影在中国市场很稀缺,并且两个人物的设定能产生天然喜感,不用为了创造喜剧情境而寄托于台词。这是解释观点。我最后说,我设想的故事是,一个女孩因机缘巧合把一个逃犯误认为警察,和他一路同行,逼着逃犯抓坏人,发生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后来逃犯爱上了“警察”身份,主动做好事,女孩却发现了逃犯的真实身份。这是提出解决方案。因这个陈述简单有效,灵机一动的创意就确定了一次合作。

其次,避免被细节诱惑,掉入细节陷阱。沉迷于细节就容易失去观点,无法让逻辑成为推导观点的路径,反而把观点变成逻辑的支点,本末倒置。

与人交流时,逻辑往往是理性的、客观的、冷冰冰的,细节恰恰相反,往往是感性的、动人的、有温度的。我们阐释观点时,个人情绪容易被逻辑中的小细节吸引,用大量篇幅阐释细节,而忽略掉原本清晰的逻辑。

前同事小刘找我吐槽,说又和女朋友小希吵架了,原因是他忙于出差,忘了俩人的恋爱纪念日。第二天,小希一个电话追过去,问小刘是不是不喜欢她了,怎么把如此重要的日子忘了?小刘赶紧道歉,解释说自己在大山里出差,疲于应付地方政府的密集行程安排。小希原本已经原谅他,可一想到往常恋爱纪念日里的甜蜜或者悲伤,立即被那些生动的细节吸引了,回想起上个纪念日发生了什么事儿,上上个纪念日又发生了什么事儿,小细节越扯越多,并在对比中形成强烈的情感和情绪落差,得出一个伟大结论:“你是个渣男,你始乱终弃,你不爱我了!”小刘悲愤地问我,这是为什么?

这就是细节干扰逻辑的例子。小希想让小刘知道的是,小刘不管多忙,都该记住恋爱纪念日,一旦忘了,她就会很失望。阐释这个观点的逻辑路线应该是,她很看重恋爱纪念日,因为她很爱小刘,看重和小刘的爱情,希望能用这个重要的日子重温美好的开始,并用一定的仪式感巩固和深化俩人的情感。

但小希陷入了细节陷阱,被细节背后的另一套逻辑体系俘获,得出南辕北辙的结论,最初的观点反而被她丢弃了,成了证明“小刘不爱我了”这个新观点的逻辑支点,她产生的新逻辑是,“你不管多忙,都该记住恋爱纪念日,否则我会很失望,可你竟然忘了,所以你不爱我了,或者说不像去年或者前年那样爱我,不那么在乎我的感受了。”逻辑上也说得通,可她最初想说的是这些吗?

最后,对于难以用简单逻辑说清的观点,学会用类比和打比方。

我的第一段就是个例子。“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很多时候的文字和语言交流不需要很强的逻辑,甚至不需要明确的观点。”这是我的个人观点。

在这篇文章里,这个观点没那么重要,也很难用逻辑说清楚,我就打了个比方,“比方说我和我妈打电话,只要说话就行了,内容琐碎而毫无章法,我想表达逻辑清晰的观点,让她不要轻信算命先生的话,就会把她激怒,认定我三观不正,被现代教育毁了,竟然敢否定算命先生的金玉良言。”

聪明如你,肯定知道这是在偷懒,但这种方式在某些时候很奏效,既能避开复杂逻辑,又能让别人迅速理解我们想表达的观点。

责任编辑:梅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