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不需要迁就?
阅读《新名字的故事》时,关于“迁就”,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埃莱娜的这段独白:
“和尼诺在一起情况完全不一样。我感觉到我应该小心一点,我要说他期望我说的话,我不但要掩盖我的无知,而且要回避那些我知道但他不知道的东西。”
埃莱娜很喜欢尼诺,所以她选择了这样一个方式去拉近两人的距离。
我们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人,因为喜欢,所以愿意迁就对方,无论是思想,还是兴趣爱好,各方面都甘愿跟着对方的步伐走。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迁就”似乎成了一件尊重他人的事,而“不迁就”仿佛成了一种对人际关系的隐蔽破坏。甚至有人认为,不懂得“迁就”的人,是没礼貌的,或者是情商低的,于是得出一个结论:
“如果你不迁就他,将会得不到他的喜欢。”
也就是说,我迁就他,是希望他看到我的好,看到我和别人是不一样的。
可是啊,如果过度迁就,是会让自己感到委屈的,而且独属于个人的性格、锋芒都会被磨平,掩盖。会让人觉得,你喜欢什么样的人,就会成为那样的人,从而失去自我。倘若跟那个人分开了/绝交了,自己也会觉得很无助。
还有一种迁就,是带点无奈的,比如英剧《德雷尔一家》中,母亲一人照顾四个孩子已经很辛苦了,大儿子想成为作家,整日闭关写作与嗷嗷叫,二儿子射杀了别人家的火鸡,三女儿很活泼但有点恋爱脑,小儿子在家里一团糟的情况下,养了一院子的小动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追求,并且都互相看不顺眼,但还是可以其乐融融。
因为他们觉得家人很重要,所以选择了迁就,这是比前文中的“喜欢”更深层次的迁就。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受亲属关系的困扰,会恼火于某位长辈的观点,不想认同他,不想迁就他,但又不得不这样做,而解决此事的唯一一个方法就是,保持距离或者弱联系,只有这样,双方的关系才能有所缓解。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反向思考出一个结论:
如果你觉得没那么重要,以及没那么喜欢的人,可以选择不迁就。
也就是说,除去偏心与疼爱,你心中要有一个界限与原则,一方划分为可以迁就的人,另一方则是不需要迁就的人。
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阶梯教室,把重要的人安排在靠近自己的地方,不重要的人坐在最后面。这么多人中,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去迁就,会逐渐把自己变成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而且很多人都害怕的一点是:我对一个人很好,会不会衬托出我对另一个人不好?
因为大家都不愿意得罪人,索性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一样。既然我们会以迁就的方式去喜欢一个人,其实也可以以不迁就的方式去拒绝一个人。
这时候,你心中也许有了另一个结论:
在没那么重要,也没那么喜欢的人当中,存在一类让你明显不自在的人,你可以选择不迁就。
这种不自在,包括对方的冷嘲热讽,无理取闹,蛮横任性,以及永不满足。
你一旦听之任之,就会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从而造成一种不对等不平衡的心理
这类人不仅让你浑身不自在,而且还产生一种想逃离他的冲动。因此,对他的一些观点或者行为,你可以毫不犹豫地反驳,当然,你也可以选择闭口不言,默默地远离。
我们不禁会想到,为什么别人可以相处得那么好,而自己总觉得窒息呢?
那是因为别人在互相迁就,而不是单方面的迁就。
于是再次得出一个结论:
在你迁就他的情况下,他也迁就你,即互相迁就,那你可以选择把这种关系继续下去;而如果对方从不顾及你的感受,从不让步于你,那你也没有义务处处让着他,你甚至可以退出这种关系。
有些人的关系可以维持很久,并不是说他们的感情比别人深,也不是说他们没有争吵过,而是他们选择了一种像齿轮一样的沟通方式,即你进一步,我则退一步,你退一步,我则进一步。
最重要的一点是,遇到问题的时候,是双方在沟通并解决那个问题,而不是纠结于谁要迁就谁。明明是处理一个外在的客观问题,最后却变成了双方的主观问题。
是双方VS问题,不是你VS对方。
《新名字的故事》中的埃莱娜和尼诺,是埃莱娜单方面地迁就尼诺,一方觉得无所谓,一方觉得压抑难受。《德雷尔一家》中,每个人如此不同又如此和谐,正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互相迁就。
在初始的人际交往中,我们无法确认对方是怎样的一个人,所以只能通过不停地磨合、交流、辩解,去认清对方并重新认识自己,然后错过一些人,也丢掉一部分自己,只有两个互相迁就的人,才能在彼此的帮助下,包容曾经那个不完美的自己。
责任编辑:崔智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