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的意义是什么?
善良不是美德,是修行。它是内心秩序,不是无度索求。
很多时候,人渴望“被善良相待”,但却极少时候会反问自己:“我善良吗?”
我以为我是善良,因为一直以来的家庭教育,不允许我成为一个锋利的人,相反“退让”“理解”“宽容”这些柔软的词占据了我的大多数生活。很久以来,我对“善良”的理解是:多为他人考虑。显然,这种理解,是浅薄的,是片面的,因为有一天,我的“善良”竟成了别人变得不善良的契机。
因为“我”是善良的,所以“我”就应该忍气吞声,活该被欺负?
前浪拍拍后浪的肩膀,说世界没你想的那么美好,相反很凶猛,后浪毫不在意,仰着那颗没撞过南墙的脑袋说:“我才不信!”这个“后浪”就是几年前的我,作为一个职场新鲜人,我的第一份工作是纸媒杂志的编辑。我喜欢这份工作,因为单纯,大多数时候只需要和文字、采访对象打交道。没过多久,我突然发现,单纯的不是工作,是我自己。
杂志社前辈比以往更为强烈地敦促我把一篇品牌商业稿完稿上版并过分要求一整个版面,谁知最后审稿时杂志社主编第一个枪毙的就是这篇稿子,理由是:不符杂志气质。几周后,新一期杂志出刊,我接到了一个莫名的公关电话,内容大概是:收了车马费就要把事办好,所以现在怎么办?我无法给出品牌公关答案,但我无意意识到,前辈不仅拿走了本该属于我不菲的车马费,还把锅丢给了办公室最微不足道,也是最稚嫩的我。老实说,挂完电话的那一刻,我没有太多愤怒,因为每天把午餐控制在15元之内的前辈或许比我更需要这笔钱,而年近中年的他或许也比我更需要维护好职场关系。“我愿意为前浪挡下前方巨浪,”这是善良的我那一刻真实的内心独白。
可惜,善良除了被看见,还可能喂了狗。熟悉的操作,雷同的手段,前辈对之后新人屡试不爽,直到公司来了一个实习生。没想到,一向走位风骚、手法娴熟的前辈失了手。那天,从主编办公室走出来的前辈头低得比以往更低。那次之后,前辈收敛很多,哪怕公司后来又来了几个实习生。
感谢那位新来的实习生,让我第一次重新审视了“善良是什么”。原来,“善良”不是简单的多为他人考虑,有时候更是揭穿和惩戒。当一味退让、过度宽容的善良,无法被尊重、被感受、被理解反倒变成被利用,被欺负的筹码时,请放弃这样的善良。因为这样的善良,伤害的除了自己,还有其他更多善良的人。面对鸡贼者、欺善怕恶之人,善良不是退到无处可退,而是揭竿而起、不惧反抗。
这也是善良的意义,它不是小恶之人成为大恶之人的温床,而是好人不必受尽委屈,恶人必须得到惩罚。善良只有不被辜负,才会被传递。
虽然,“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从来不会变成一个人的人生理想,但“被善良相待”却是每个人的人间所愿。当我们无法确定这个世界是否充满善意、自己会被温柔对待时,我们至少可以选择做一个善良的人。善良,是一种选择,它让原本不太确定会发生的美好,有了可能性。
“我太感动了,竟然还有点想哭”,不敢相信,这是没有感情的工作机器阿菲发的新消息。不得不说,进入社会几年,这是她说的最像人类的话。没想到早已被社会锻炼得铁石心肠、冷漠无情的社会人阿菲,在此刻,会被那个勤工俭学的大学生成功刺激到了泪腺。
阿菲是公司前台,每天面对的除了客户,还有拿着小卡片和宣传单塞门缝的过路人。那天,他是唯一一个敲门想进公司的过路人,阿菲开了门。
“你好,要不要买笔?”男孩从包里拿出一盒黑色中性笔,摊开给阿菲看。拒绝的话已经到了阿菲嘴边,却又咽了下去。最后,她买了两盒笔,因为男孩家境贫困,家里母亲卧病在床。趁着暑假,他出来兼职推销,赚点钱寄回家。男孩转身离开的时候,阿菲习惯性地说了句:“我要开票的。”
第二天,南方暴雨,城市交通严重受阻,新闻提醒市民谨慎出行。当阿菲在为下班回家烦恼时,一个全身湿淋淋的男孩喘着粗气敲了敲玻璃门。“你要的发票”,阿菲接过红色塑料袋包裹的发票,没等她反应过来,男孩就进了电梯。被大雨淋得湿透的阿菲,到家才想起打开塑料袋。里面是昨天她买笔的发票,男孩专程冒雨给她送来了,和发票一起的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谢谢,小姐姐”。于是,就有了阿菲的那句“我太感动了,竟然还有点想哭”。
善良是静默的,不易察觉的,它的每一次发生,都不是为了得到回应。但当亲手送出的糖有一天回到自己手里的时候,那种因为善良而被善待的温暖让人有了一丝丝抵抗残酷现实的力量。在冷漠和善良的选择中,站在善良边上的人,是更容易见证美好发生的。万物皆有裂缝,善良就是从缝隙中照射进来的那道光。虽然,它不能让冰冷生活变得阳光普照,但至少可以安慰悲观无助的人。因为善良,会觉得生活好像也没那么冷酷。
这是善良的另一种意义,不为探寻世界可以变得多美好,至少发现它好像也没那么糟。
“善良一点,每个人都在和生活苦战”,这是电影箴言为现实世界的人们总结的行动指南。但,怎么才算得上是“善良”?是尽管自己快迟到了,依然还愿意为奔跑而来的外卖员按下多等三秒的电梯按钮,还是就算自己经济拮据,也不会要回帮助别人借出的钱?
电视剧《二十不惑》里的姜小果因为想要回借给王薇的钱而被网络暴力,键盘侠们习惯性地站在了贫且弱的王薇阵营,集体声讨姜小果的“不善良”。同为没有太多经济能力的大学生,在贫困生王薇遇到困难时,家境普通的姜小果选择善良,借了她300元。而姜小果自己遭遇资金危机想要回钱时,竟然被舆论定义成“不善良”。因为,王薇比她更缺钱,王薇更需要把补助金用来买面试用的鞋而不是还钱。
好像有能力的人就应该帮助弱者,这才是“善良”。不帮,就是“不善良”。可,“善良”没有标准,也不是道德绑架,更不是键盘侠的替天行道。善良,归根结底只是一个人的内心秩序。要求别人善良,不是善良。善良作为一种约束和要求,针对的对象永远是自己,不是他人。它是悬在头顶的那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警戒自己:不要不善良。
所以,到底怎样才算“善良”,怎样不算?
不同的情境下,“善良”的定义是很模糊的,而人在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探寻善良的边界。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人对于“善良”的理解逐渐变得丰富,变得复杂。善良不是绝对,也不是相对,它的反义词也不是“邪恶”。如果“善良”和“邪恶”只是一条线,在两线之间巨大的灰色区域中不断拓宽善良的边界,才能真正让我们找到“何为善良”的答案。
这是“善良”的意义,在寻找善良边界的同时,可以洞察自己到底可以成为怎样的大人。
如果说善良的最终奥义是让自己做个好人,但也别忘记,好人要比坏人更奸。
责任编辑:讷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