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理性会让生活丧失美感吗?

过度理性会让生活丧失美感吗?

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性”就逐渐从一个褒义词变成一个贬义词,而“理性”却随之相反,成为了成年人必备的品质素养。

最近和一个刚准备上大学的学妹聊天,听她说起她最近的生活。她才刚满十八岁,却不得不背负一些繁琐又沉重的事情,于是只好收敛起那些十八岁女孩都有的感性因子,让自己提早呈现出理性的成年人姿态。那天聊到最后,我问起她十八岁的成人礼过得怎么样,她腼腆地笑了一下,说自己初中之后就再也不过生日了。

“过生日太麻烦了,费钱、费时、费事,不想看到朋友们勉强地送礼物,自己来筹备也觉得很累,还不如用这一天的时间做做兼职,赚钱总比花钱好嘛。”学妹扳着手指头给我列出一条又一条过生日的坏处,分析利弊,得出结论,像是在完成一道数学压轴题。

她表露出的过度理性看似和同龄人格格不入,也缺乏了一点年轻人该有的自由浪漫的快乐因子,但对她来说,理性生活是一种必须的选择。

过度理性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冷酷或冷漠。在更多的情况下,过度理性代表的是一种不得不实现的成长蜕变。没有人从始至终都是冰冷的,就像童年时代里,我们每个人都在追逐快乐,从一些最小最细微的地方收获对生活之美的感知。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工作的压力、生活的负担、精神的孤独潮水般淹没了我们,让我们不得不裹上一层厚重的外壳,藏起感性,表现出过度的理性,成为一块古老的冰块。

但这是一颗裹着火苗的冰块,其中的火苗是不会消失的,这一束火苗就是作为人类本能而存在的审美体验。

早在几万年前的远古时期,住在洞穴里的人类先祖们就已经在洞窟内壁上描绘出栩栩动人的图画,虽然这些壁画的目的不是为了创作出一幅艺术作品,而是用于祭祀、占卜等等,但在那个茹毛饮血、生存至上的时代里,他们依然不辞辛劳地对其进行描绘,直至最后画出生动的图画,这恰恰反映着一种来自人类本能的审美体验。

不论我们在别人眼中被归类为所谓的“感性”或“理性”,我们都能从身边最细微之处得到一份审美体验,获得属于生活的美感。

生活的美感不只是一些具体的、目的明确的行动,不仅限于在艺术展览中欣赏作品,也不仅限于在每个大大小小的节日里都收到恋人的花束或礼物,早晨地铁口烟雾缭绕的小吃摊,傍晚落在玻璃幕墙上的一道夕阳,凌晨加班时目睹的灯火辉煌的夜景,又或是周末休息时自己烹饪的一道美食。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像回到童年时那样,从生活中每一个细微的角落里寻觅到生活的美感,找到美的代表。

过度理性会丧失生活的美感吗?

是,过度理性的确会磨损一些热情与幻想,消耗我们心中柔软的情绪与敏锐的感知。这样的磨损是由生活的苦涩和压力所带来的,是我们为了生活甚至生存所不得不做出的牺牲。但这样的牺牲并不可耻,反而坚韧得让人敬佩。

理性生活所带来的磨损和消耗并不代表着生活之美的完全丧失,因为看见美、明白美、体验美,就是我们最大的本能。

责任编辑:崔智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