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别人家的孩子”?

怎么看待“别人家的孩子”?

大多数人的童年、少年,甚至是青年时期,都曾经因父母口中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而备受困扰。

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可能是一个具体的人,也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他无所不能,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门门功课都是满分,是父母的好孩子,是同龄人的最佳榜样。

每当我们有哪个方面做得不好时,父母便立刻讲起“别人家的孩子”的光荣事迹,用他们的优秀来反衬我们的不堪,美其名曰“激励”,实际上不过是一种打击。它令我们不断地对自我产生怀疑,甚至开始从根本上否定自己。

但是很多父母依然继续采用这样的教育方式,丝毫没有感受到孩子的厌烦。他们只是一味地强调自己这些年为孩子付出了多少,却从不会静下来仔细听一听孩子内心的想法。

我的高中同学A的母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从小品学兼优,可是母亲却始终对她的成绩不够满意。每次考试之后,母亲都会拿她的成绩和朋友家的孩子作对比,一旦她的成绩低于朋友家孩子的成绩,就会大声斥责她,根本不关心她的成绩是否较上一次有所进步。

渐渐地,A开始对母亲的话感到厌烦,经常在放学之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这时母亲就会在客厅里抱怨,自己每天辛辛苦苦地在外面挣钱,支付女儿高昂的补课费,可是女儿却从没有为她争过气,甚至对她如此冷漠。

有时A实在忍不住,走出房间和母亲争辩几句,母亲就会变得更加恼火,再次拿朋友家的孩子举例子,指责女儿不像人家那样懂事体贴。在与母亲多次沟通未果之后,A越来越对母亲感到失望,同时对朋友家的孩子心生嫉妒。

由此可见,用“别人家的孩子”的优秀来教育自己家的孩子,这样的方式并不可取,不仅很难产生理想的效果,有时还可能适得其反。有的孩子本身足够优秀,父母的话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更加努力,却令他渐渐对“别人家的孩子”产生嫉妒心理;有的孩子本身底子较差,一听到“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强那么多,便开始自暴自弃,觉得自己就算再努力,也还是赶不上人家,倒不如浑浑噩噩地度过每一天。

如果父母真的希望在孩子的生活中树立一个榜样,使孩子学习到榜样身上的优点,与其通过语言以斥责的方式将二者进行对比,倒不如寻找一些合适的机会让孩子与“邻居家的孩子”充分相处,切身地感受到自己与榜样之间的差距,从而主动学习对方为人处世的方法。毕竟,“眼见”要比“耳听”给孩子留下的印象更深,带给孩子的影响也更为深远。

榜样的力量固然重要,然而每个人对自我的接纳和认可,才是我们过好一生的基础。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父母在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身上的优点时,应该明白,再优秀的人也不可能没有缺点,况且自己的孩子并非一无是处,甚至还可能拥有一些“别人家的孩子”所不具备的优点。

父母不该一味地拿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家的孩子”的优点作比较,而应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孩子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值,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肯定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让孩子明白自己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从而从内心深处接纳自己。

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充满自信地活着,然而反复强调“别人家的孩子”所拥有的优点,不仅容易令孩子产生自卑情绪,降低自我评价,还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更有甚者,还会造成两代人之间的冲突。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每个人优秀的状态都是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来达到的,你所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也不例外。很多时候,你只看到了他光鲜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他为了取得今天的成绩所经历的痛苦。

多少优秀的孩子,其实过得并不快乐,他们牺牲掉自己享受人生的时间,用来追求金钱和地位。他们虽然已经对旁人的夸赞习以为常,甚至感到厌烦,但是骨子里却总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渐渐形成了讨好型人格。

就像电影《阳光普照》中许光汉饰演的大儿子阿豪,为了满足周围的人对他的期待,他只能把自己的温暖都留给别人,把情绪的垃圾不停地埋藏在心底。在旁人眼中,他一直是完美的化身,但是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内心早已千疮百孔,随时都有可能面临崩溃。

如果可以的话,让孩子拥有快乐的人生,也许远比督促孩子拥有成功的人生重要得多。尊重孩子的天资,支持他发展自己的特长,未必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别人家的孩子”的人生再精彩,终究是旁人的人生,我们没有必要羡慕,更无须复制。引导孩子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活出自己的色彩,才是家庭教育最应重视的部分。

责任编辑:崔智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