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毫无顾虑地生活呢?

怎样才能毫无顾虑地生活呢?

一、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先讲讲我自己吧。

我是真的懒懒的,懒到什么程度呢,有时连友谊/感情我都懒得维持,每每看到那些说什么即使不见面,也要常联系的长篇大论,文中大概会引出“情商” “人脉” “孤独” “社恐” “知己”等字眼,一般我都是直接略过的,看着烦躁焦虑,因为不适合我。也是由此,我不认为我是个能长久恋爱的人。我不太喜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说到“关系”,如果问我为什么对交朋友、恋爱、结婚、生子不感兴趣,大抵是因为这一切的最终归宿是婚姻家庭,其实“婚姻”还好,偏偏它与“家庭”捆绑,无论是幸福美满的,还是支离破碎的,我只是纯粹地厌倦关系的存在。关系似乎可以证明一切,但也几乎会毁灭所有本我吧。

就连最简单的,我也有些排斥。上次闺蜜约我,我说太热了,等天气凉一点再约。我也没想到我与人见面,还要选个季节,像电影一样,硬梆梆地扯上它,也是无辜。最近心头有些松懈,不知怎的就掐起一句“晚秋时节见群山”,当然,现在还没到晚秋,但还是有些期待,想着穿什么衣服,想着那风的力度,想着那干燥无味又让人想感冒的空气,想起小时候去水库旁爬山,那铺了满地的松枝,枯黄脆脆的,会打滑。长大后常听到一些笼统的概念,说这边的草木在秋季不会变黄掉落,既然这样,那就真的不晓得那时候的我,踩到的究竟是什么。可见生活还是要有点诗意,哪怕把它变成一种土色,也是好的。

这其中,不能老想着,闺蜜会不会认定是我的推脱?我们之间因此生疏了该怎么办?如果思虑这,介意那——本来日常生活中就有一半是工作繁忙,另一半是在繁忙中换位思考,那么,自己的一部分去哪了,藏到年末总结?

因为关系的存在,很多人都不能随心所欲、毫无顾虑地做自己的事,事情无法按照自己预设的道路去发展,自然觉得处处被束缚。说到底,还是在乎别人多于自己。有时候,我们要把别人的想法放一边,把自己的态度摆正,不去在意他人的眼光,也不去纠结关系是否破裂,想着自己如何才能更开心自在,以及如何去分享自己的心情,并感染对方,以此弥补曾经的“自私”,就像:之前是我考虑不周,作为补偿,那就把我的快乐分给你一点。

这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衡。

 

二、生活重担有人扛。

曾经做过一个梦,梦中人一直在做着我梦寐以求的事情。醒来后,我反复回味,觉得很开心。但仔细想了想,其实是我无法抛开现实生活中的困扰,准确地说,是我没有勇气这样做。后来读到马克·斯特兰德的一首诗,叫《一种软弱》,它精准地剖析了我的内心,最后一节是这样的:

“每个人都在谈论它。它渐渐难以控制,而你不再能找到一种方式使它更好看。你感觉被欺骗了。你讨厌你自己。你用深色帘子将镜子遮住。你拒绝见你的朋友。什么都没用。它停留。它吃你。”

仿佛被自己的软弱生吞了,恰巧我的这种软弱,来源于一种负罪感——若想毫无顾虑地生活,就得有人在身后替我们扛着,而这个人往往是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

大部分人都想不顾一切地去追寻心中的旷野,又因为心有愧疚,所以左右为难,好似自己快乐一分,对方的重担就多了一分。

过了好久我才想通,其实不是这样的,这是一种心理压力,不仅不利于我们前行,更是辜负了对方的期许。我们应该换一种思考方式:

一般情况下,不会有人甘愿做这样的牺牲,除非对方是支持我们行动的人。

得到这样的鼓励,孩子在外地工作时,就不用总是担忧家里的事;一心想要环球旅行的人,就不怕回来后一无所有;离职了,在远离家乡的城市,会有一个收留我们的小窝。我们也更有底气和信心去换掉这种一成不变的生活。不改变,如何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是借助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三、偷得浮生半日闲。

小的时候,家里总会听到一种声音,是邻居家传过来的,类似于念经或颂词。听邻居阿伯说,这是庙里的音乐。他在市里看庙,常常带一些檀香和音乐盒子回来,自己架一个神位,摆上观音和插香的米桶,平时就拜拜。早前我去过那间房,看到了他的信仰,觉得佩服。那时我想,阿伯真的好厉害,每天都在佛光下工作,他应该会长命百岁的吧,我甚至希望家里的人也去庙里工作。

好天真!

前段时间我爸说那位阿伯生病了,语气很严肃。算了算阿伯的年龄,也七十多了,我还是有点震惊,因为好久没有听到他的事了,当时第一反应就是:这样的人,不应该生病啊。

后来我爸去探望阿伯,回来时整个人的脸色很不对,听他说,阿伯开刀了,肚子上的伤口不止一拃长,而且因为年纪的原因,缝合的伤口无法愈合,明明拆线时间已到,以为愈合了,一拆又裂了,阿伯整个人很清醒,喊着好痛。我爸说着,我倚在门口听,忽然想到檀香烧过后落到灰盒子里的情形,起先还会露出一点橙红的光,到后头就没有了,剩下铁架子顶端的黑。

好在,近期听到阿伯的消息,是说他可以下地走路了。他出去晒太阳,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拿着音乐盒子,身上有檀香味。他的要求并不高,平凡,简单,这就是他想要的生活。

有时候我们不找事情,事情会找上门来,比如病痛。所以我们要区分好身外事和身内事,并不是说一年365天都如你所愿,活出自我,而是在忙碌、糟糕的日子里,挤出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哪怕是为了听一种声音或闻一种气味。

要内心明澈,没有拥赘的杂念,就好像消失了一会儿。

这是自己给自己制造机会。

 

结束语:

这世上没有一个人是想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的,每个人都身不由己。这个过程就像摘星星,先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找到自己的落脚点,在方寸之地里独自起舞,然后把他人的支持当作上升的天梯,剩下的路,只能自己去争取,自己渡自己。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摘下那颗星,但在无限接近的日子里,重新认识了自己,并认清了生活。

责任编辑:崔智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