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会理解他人?

如何学会理解他人?

“我们一般无法100%地理解对方,哪怕是亲人、知己。有太多东西阻碍我们,最多用生活经历、知识去客观地类比,再根据类比后的感受进行反馈。”

理解,不如说是:“你我有相同、相似的经历,我们的三观大致相似,我们得到的感受差不多,你的表达我能听懂,我们的目的也大致相似。”

缺其中任何一个点,都不可能真正理解对方或对方的观点。

 

1.一般人的话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我们想要准确,可以逐步理解 

我们经常说“XX不理解我”,其实我们将理解的要求定得太高了。

对大多数人来说,也很难完全一下子弄懂别人的意思,即使说话的是我们的家人朋友。尤其是对方表达的含义较为抽象或者需要特定情境才可以理解的时候(比如热得快炸了)。

我们可以将表达分为三个层次,一开始先从较浅的层次入手。能多理解一点,矛盾就少一点。

1)理解对方的表达

表达是理解的基础,但表达又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层次:说一(可能伤害到别人)、谨慎表达(照顾对方)、升华表达(上升层次),不同程度影响听者的感受,影响了对方理解我们的可能性,但理解难度根据个人情况而定。

男生直男语录一说一

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较为完整地表达了他们的意见,没有藏着掖着。只不过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人也太直了,话都不会说,不想理他。”

第二个就是感觉被照顾

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听到的,也很好理解。

“今天挺冷的吧,感觉你一直在发抖,我昨天也忘了加衣服......”相比前一个层次,听起来没那么刺耳。

这个层次是最好理解的,雅俗共赏

第三个是“被升华之后的表达”

小崔:“请大叔大妈畅享一下昨天、今天和明天。”

......

白云黑土:“那你应该说过去、现在和将来”。

2)理解对方观点

在理解观点方面,我们也有先天的障碍。

我们一般对于自己不熟悉、不了解、没经历过的,会持有否定/怀疑的态度(为了自我肯定)。

于是,也不愿意理解。能够理解更多的人需要你能够不断提升自己去经历和认识更多事物,乃至了解那的人生经历才能有更多体悟

3)理解对方的情绪

他人的情绪,则是我们最难理解的。

前面两点都可以通过前期积累或者相似性来理解对方。

但情绪是生理反应,是身体接受外界的刺激,身体产生物理、化学变化之后的结果。

我们无法复制情绪,就算当时经历完全相似,出于个体的差异,感受也不可能是百分百相同。

比如朋友A分手了,你可以理解他的心情、可以给他分析建议,但你无法体会对方的心情,除非你也正巧分手了,那你在情绪理解方面会好一些。

而且得是两个人性格、经历类似,感情基础也都一模一样,分手原因差不多。

首先你们明白理解一个人需要从更多的维度就好,不会看了这篇文章一下子就学会了。

 

2.我们只需要理解,不用苛求和对方共情

很多人在理解的同时,会产生各种判断,比如远离或者靠近对方,其实这是因为害怕没有作为会伤害到自己,或者事后后悔没有采取行动。

对于不理解的事,只要停在理解层面就好,你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并不需要否认自己,支持对方。

就像你女朋友觉得郭德纲很帅,你没有必要也觉得郭德纲帅,你只要能够为“她觉得郭德纲很帅”这件事鼓掌就行了,而不是说他不帅。

先理解对方的立场才能真正分析问题、减少矛盾。

有一次某个留言的人误解了我的观点,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夸张。

后来我补充了几句之后,他反应过来:“原来是这个情况下的......这样说我就明白了”。

当矛盾出现的时候,先了解对方,先让我们的情绪停止发展。不要引申为攻击、看不起、否定、侮辱。

因为观点很多时候根本不存对错之分。很多时候不理解的观点会成为我们攻击别人、否定别人的理由,觉得只有拉黑删除,才是保护自己的方法。

观点有两个大类,一类是针对性的观点,另一类是通识的观点,比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早睡早起身体好。

我们大多数人无法理解的,是前一种,因为它本身就不是由大多数人共同认可得出的,充满了个人的主观思维,需要诸多条件。

我们只要不发表反对意见、避开敏感问题,就不容易产生矛盾。

很多时候是我们过于想要表现、想帮助对方,才容易出错。

嘴里理解”和“心里理解”是同的

我们的“目的”,很多时候决定了我们或别人,会产生哪种理解。

比如我们熬夜,第二天责怪自己熬夜的是自己。甚至在朋友勉强吐槽的时候赌咒发誓(我再熬夜我是*)。这时候是内心理解,但口头不理解。

相反,晚上熬夜的时候可能内心煎熬,但发的动态“哥熬的不是夜,而是寂寞”,典型的心口不一。

你劝他,他觉得“我当然知道熬夜不好,但你不知道‘我知道熬夜不好’,说明你不理解我”。

共情是更高级的步骤,需要的是情绪的了解和更高明的沟通技巧,暂时我们能做到不扣分就很不错了。

 

3.尽量不让情绪扩散,真正就事论事

很多人感觉社交难、亲密关系很复杂,是因为自己事前预设了一目标达到了个目标才认为自己有价值,否则就容易发脾气。

比如有的人目标是“我要身边人能理解我,照顾我的情绪”。

一旦有了目标之后,轻微的挫折经过对比,就可能被我们放大,尤其是制定了时间过紧目标的时候。

我通常不会因为一件事迁怒其他的人物事,不会想“我一定要找什么观点来证明我自己是对的”。

即使在一些非常极端/无聊/有明显对错的问题上,我也习惯本着客观的角度看问题。只是有时候容易遭到非议,像是偏袒某一方。

牛顿可能也是一个本质主义者,苹果砸到他头上,一般人的思维是“倒霉”,这是一种刻板偏见。他可能也会生气,但不会因此认为今天是不幸的一天。也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专心研究。

这就是真正的就事论事,不花费额外的精力,在这之后才能有心情,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深挖。

大家可以尝试效仿一下,至少对于你理解不了的问题,尝试一下换换思路。

但也不是大家的问题,大多数人无法理解别人,只是因为:我们没有理解人的动力。

 

理解他人,前提般是:“理解”他人和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如果自己尝试理解他人,说几句迎合的话,自己在物质/精神层面可能会受益。

比如你的朋友拼命减肥立志月瘦二十斤,你可能不理解对方为什么那么拼命,一是你想减肥,二来,对方减肥也不会给你带来什么好处,所以不想关心他为什么减肥、怎么减肥成功的。

我们可以把理解,当做是社交的一部分,也当做一种成长。

理解本身就是一学习、接纳的过程,自己不断进步,也越来越容易理解他人。如果自己太空了,肚里没有东西,就容易偏听偏信,也难以理解他人,见到世界真正的样子。

见自己,见世界,见众生。

其他人通常生活在和我们不同的世界,自己的舒适圈很可能是别眼中的无

不断拓荒,也是在不断前进。

如果你遇到难以理解的事情,我们可以先不着急安慰对方。先听懂对方目的再照顾对方的感受给出相对温和反馈。即使他知道你虽然不太理解他,他也能感受到情绪价值。

责任编辑:讷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