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想太多?

如何避免想太多?

人生没有胜负 

每天从早晨开始,我们一天的生活就像孩子们玩的猜拳游戏。

这个游戏分为两组,每组由两端出发,途中相遇后进行猜拳,失败者给对方让路。失败的一组,为了不让对方到达自己的起点,即对方的终点,就会派出第二名选手出发,再次与对方相遇并继续猜拳。双方相遇时喊出“石头、剪刀、布”,游戏因而得名。 

无论和谁在一起生活,早餐吃什么都面临“猜拳”。有的人想吃米饭,有的人想吃面包,为了避免纷争,甚至有人会准备两种早餐。 

选择电视频道也一样,有人为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干脆多买几台电视。只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就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因此“猜拳”游戏无处不在。 

在粘贴邮票的时候,每个人粘贴的方法也不同。这些都说明人与人之间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有的人看到别人的贴法与自己不同,便不满地说:“为什么贴邮票也要花那么长时间呢?” 

插队的人是想让自己处于优先位置。相反,对于准备插队的车子,有人会站在车前不让其通过,他们通常也是为了方便自己。总之,他们都是在“猜拳”游戏中不愿意认输的人。 

然而,人生并非一场胜负游戏。当双方相撞前,不妨主动给对方让路。当自己的想法与别人的想法发生冲突时,如果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结果往往并不能如你所愿。 

胜者往往得意,败者心有不甘。但是,如果自己主动让路,多考虑对方的情况,自己的心情也会轻松。 

最近你有没有说过或者听到别人对你说“您先请”之类的话?主动对别人说“您先请”,对方可能就会对下一个人说“您先请”,这样社会上懂得谦让的人会越来越多。那么,我们不妨先试着说“您先请”吧。 

 

为什么想被赞美

人有四大愿望:想被爱,想被认同,想发挥作用,想被赞美。这四个愿望都是希望别人给予自己的评价。人无法离开社会独立生存,因此这样的想法也能理解。 

“想被爱”,是希望自己被关注,孩子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就是这个。如果有人对你说:“没有你也可以,可是偏偏……”这样的话谁听了都难以接受。 

因此,我们都试图引起他人的关注。日常生活中打招呼、问候的原因就在于此。接受问候的人,在瞬间感受到被关注,“想被爱”的感觉油然而生。 

“想被认同”,是希望别人承认自己的价值。对于身处痛苦的人说一句“你真不容易”,就能引起对方共鸣。抑郁的人有时觉得幸福抛弃了自己,当你告诉他“幸福一定会来到”,就能点燃他已沉入心底的“想变得幸福”的心情。 

“想发挥作用”,是希望对社会或他人有所帮助。比起仅仅为了渺小的自己而活,对别人有所帮助可以提升自我的价值。原本宅在家里的人,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重新回归社会,这就是助人所产生的力量。 

“想被赞美”,其实不太容易实现。因此它在“想被爱、想被认同、想发挥作用”外,还期待获得他人的好评。换言之,“想被赞美”是“想被爱、想被认同、想发挥作用”之外的奢望。 

要想被赞美,就要做值得被赞美的事情。这样一来,就有可能讨好、奉承他人,甚至撒谎。如果只是想引起别人的关注,那有很多方法。但是,要想别人赞美自己,不仅是勉强自己,也容易招人厌烦。 

因此,适当放下“想被赞美”的心理欲望,这样才能活得更自在。

 

幸福并非拥有什么,关键要认清幸福 

人生原本就是复杂的。昨天还欢乐无比,今天就悲从中来;早上令你开心的事情,到了下午却变成令你后悔的事情;去年快乐的事今年却让自己哭了。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边碰壁,那边摔倒……人生,就是这样循环往复。 

人生就是由各种烦恼组成的。得意忘形时容易对周围情况视而不见,低落时就会想“反正……”而排斥身边的信息。看到别人顺风顺水、忙忙碌碌,心里发生某些转变,开始忌恨别人,讨厌自己,让自己越来越偏激,心生怨毒。嫉妒、攻击别人而忘记自己,成为吝啬的人,甚至诓骗、奉承别人,自大自满,最后成为自己讨厌的人。 

这些状况都是因为不能认清自己的状况。但在别人看来,你做了什么,是什么状态,一目了然,这就是旁观者清。举例来说,比起下棋的双方,旁观者更能观察全局。如果棋手下错一步棋,就会听到旁观者发出轻微的叹息声。 

这种情况同样发生在我们的人生中。在旁人看来是幸福的,自己未必能意识到;当你听到别人感叹:“不管怎么说,你真幸福。”可能会感到意外。 

当听到别人这么说,你可能发现自己真的处于幸福之中,这得益于别人的不同视角。 

还有一种情况,当别人告诉你时,你十分生气地说:“你什么都不懂,不要随意说。”然而,生气也不能让自己得到幸福,不如向对方说句:“谢谢!” 

无论是别人眼中的幸福,还是亲身体验到的幸福,幸福与否都由你自己决定。 

只要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在做什么,有哪些问题,就能跳出烦恼的状态,这样就可以了。 

 

你我都拥有无限的可能 

任何事物不可能永远保持相同的状态。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缘的集合体,缘发生变化,状况也会随之变化。诸如时间、季节、信息、流行、精神的成长等因素,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因此无论物质还是心灵,都不可能一成不变。 

任何东西都不存在固有的我。比如,现在阅读的这本书,它没有固有的实体。放在书架上,就是藏书;堆起来,就可能成为台阶或阶石;一张一张撕开点燃,可以成为燃烧的火苗;丢掉就是垃圾;扔出去可以当武器。 

以此类推,“我”并不存在固有的实体,肉体和年龄都在不断地变化中。 

心灵也一样,原本健康的心灵,可能因为某些原因而消沉或痛苦。一年前认为自己是这样的,现在的想法可能已经发生了改变。 

如果没有认识到一切都处于变化中,有人就会说出“我的想法永远不会改变”这种绝对的话。这时,我就会告诉对方:“别那么坚决。”有时候,对方认为这种思维方式缺乏信念感,坚持认为自己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会改变。 

其实,“我就是这样的人”与“这是书”的道理一样。如上所述,书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用途,如果将自己限定在“我的想法永远不会改变”的框架里,只会限制自己的可能性。 

你我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拥有无限的可能。 

责任编辑:讷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