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长大越容易放弃?

为什么越长大越容易放弃?

长大以后有些事不是“放弃”,而是“算了吧”。

因为没必要。

比如挤地铁公交,都是成年人,早点出发就好,有时候让一下就让一下了。没必要非得跟人争那一分一秒,弄不好两个人争执不下又吵又闹反而耽误时间。

而有些所谓的放弃,为的正是坚持。

放弃在工作中的某些个人情结,为了坚持团队的效果,或者为了坚持挣这份工资分担家里压力。放弃在网上和别人的站队对喷,为了现实生活的安心如意等等。

当然也有一些是随着长大真的放弃了。有的人逐渐放弃了喜欢的运动,因为生活中没有了空间和时间。有的人逐渐放弃了游戏,因为工作生活需要消耗大量集中的注意力。毕竟,需要考虑的多了,不能再像年轻时一样不管不顾了(当然多少人年轻时真的可以做到不管不顾也要打个问号),也不能像年轻时一样在退与不退的时候有太多不退的底气。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怀念少年感吧,那是一种年轻的力量,充满了可能性和生机,你似乎有很多路可以走,似乎哪条你都可以一直走下去。

等到年龄增长,不如意的事太多了,身不由己的感觉成为了习惯,许多坚守就成了值得怀疑的对象,有时放弃就是自然而然了。你不是只有自己,身上有责任,心中有他人,坚守是要代价的。就像你吃饭,兜里钱多去好一点的餐厅,钱少就去次一点的餐厅,不行就叫个外卖,不同选择出于不同境地,身不由己或是言不由衷,可能都是因为屁股决定脑袋。

电影《一代宗师》里,赵本山说: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裤衩。

这是很实际的问题,也是大家都要面对的问题。

人在长大,心智不断成熟,慢慢会发现,许多问题,不是好和坏的事,而是不得不的事。有时看以前的选择会觉得已经不合时宜了,放弃也是情理之中。

随着成年的到来,人开始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看起来有无数的选择在你眼前铺开。然而,可能性看起来在增加,也许实际上是随着时间在减少。

打开手机,你能看到世界在快速转动,信息量砸在眼里,击中在心头,他们说,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只要你想。但事实是这样的吗?有许多想成为作家的人再努力也写不出来自己满意的作品。有那么多想创业成为下一个乔布斯比尔盖茨的人连融资都成问题。在这样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时代,怎么就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地呢?这样的困惑和失落中,人会越来越急,因为焦虑,觉得时不我待,就想着弯道超车,以小博大,来个神来之笔,绝地反杀,一锤定音,一劳永逸。前两天一个前同事和我说,现在已经不看NBA直播了,最多就看10分钟左右的全场精华剪辑。要快,要出成果,要立竿见影,要看最精华的那部分,最好是第四节最后三分钟。看书就看豆瓣长评笔记,看剧三倍速还是觉得有点慢。迟迟不出结果,那么大家时间有限,赶紧各奔东西吧,快时代容不得太多无谓的坚守。人也容易不耐烦,什么都很重要,但好像什么也都不重要。

这样的大环境里,也许有一段时间,你可以大胆尝试你认为你喜欢的事情,没有喜欢的可以寻找,或者选择大家喜欢的。但看起来多的选择好像并没有那么多。一样东西看起来挺好的,试一试,结果还是发觉原来的好,或者另一个更好。每一次尝试都是有成本的,最大的资本当然是年轻,是现实生活的压力总有其他人给你顶着。可当你总是找不到可以一直追寻的路,自己不再年轻,现实的压力又必须要你来分担的时候,选择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你说了算了。这无法离地的飞行。

太多人在享受短暂的自由以后,都要被现实束缚着回到轨道里去,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本四海漂泊追逐梦想的。其实还是那个很经典也因人而异的问题,到底是脚踏实地还是仰望星空呢?两者兼顾的人一定会有,是不是自己,我想大家有一天都会心中有数。这时候的放弃,就是不会再花费大量精力在上面了,年轻大学生夜里经常凌晨看欧冠,等进入社会几年以后,最多是重要的决赛可能会留意一下。这和热爱不热爱了没太大关系,热爱过就够了,生活总得向前,谁都停留不了,稍纵即逝的东西才更显美好吧。

当然,少部分人也可以双手一摊说,我只对自己负责,你们爱谁谁。但我相信大部分人还是心存责任感的,活着也没办法只有自己,就算不谈恋爱结婚,也会有父母长辈逐渐年老的压力,更何况在这个时代,能独立把自己一个人照顾得很好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记得韩寒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一句话:人生就是一个越来越不自由的过程。想做越多的事情,就会失去更多的自由。

总之,越来越长大,有时放弃是出于无奈的决定,有时是出于自然的选择。越来越知道,许多人是没办法找到一个看起来很宏伟的事业或者明确的道路的,就算找到也不一定承受得住,所以放弃是很自然的事,认命可能是一样绝活。比如一些摩擦,年轻时可能就要拼了争口气,但长大以后会说大家都不容易。慢慢地,当身边有人不再从事某一样他曾经热爱或坚持过的东西时,我们最好不要过分指责。坚持过,热爱过,就很好了。他可能也是经受过无数艰难的夜晚以后才决定这样的,这时候,能说的最合适的话,也许就只有一句,理解万岁。

责任编辑:讷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