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不知道是最近气温上升得过快,还是裁员潮来得太猛。
我间歇性的厌班情绪,逐渐转化成一种存在焦虑。
具体表现为,时不时抓住同事的胳膊问:
你说,我是不是根本不适合上班啊?
我想这话你们都听过,并且认真思考过。
所以,我们今天就想来聊聊:
“不适合上班”到底是每个职场人的必经阶段,还是少数人的人生确实出了问题。
以及,不上班以后,他们真的得救了吗?
我,985废物本废。
当年秋招过后,我的精英同学已经手拿6个offer,而我跟风投的几个工作基本没什么下文。
我爸的朋友想要安排我去一所大专上班,学校在青浦,我当场就拒绝了。
我不理解,为啥人毕业后非得要有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
当时我在给一家新媒体大号兼职供稿,收入还算可观。
而那也是迄今为止,我最理想的一份工作。
因为,不用坐班,还有钱赚。
而在正式踏入职场之后,坐班就成了我的痛苦之源。
如果地狱也有《圣经》,那一定是员工手册。
它要求你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地点和规定的人完成规定的交易。
而考勤就像悬在我脑门上的一把尺,它时刻准备落下来敲打我,判定我是否跟这个岗位适配。
事实上无论去哪家公司面试,我都能让对方觉得:你的想法很好,很新颖,你就是我们需要的人。
但要不了多久,HR就会因为我迟到次数过多约谈我,领导也会因为我不能按时上班,而不信任我的工作能力。
因为一天八小时的工作制,复杂落后的组织架构、等级制度,只会让我更疲惫,且低效。
尤其当我的工作还跟做内容有关时,死板的制度困住的远不只是我的身体,还有我的脑子。
辞职以后,我开始写剧本、开电台、做直播。
且不看数据,我还是收到了不少正向反馈,甚至连平台的运营人员都告诉我,他们听得直掉眼泪。
投入真正的创作给我带来的那种生命力,是坐在工位上敲打键盘的我永远想象不到的。
最后,我想用朋友的一句话来收尾:
我认为我的屁股应该用来做爱,而不是坐班。
我不适合上班这件事,打从我出生就注定了。
拿最近很火的mbti人格测试来说,我就是“自古INFP出废物”的真实写照。
在不长不短的二十五年人生里,我有超过一半的时间都在当差生。
在校的成绩排名,在公司的绩效排名,是高是低都不会给我带来什么触动。
因为我早就接受了自己只是来这个世界凑数的事实,更何况普世价值里的成功,根本不是我通过上班就能实现的。
我叫自己“重力人”,意思是只要有地球引力的存在,我就不可避免地向下滑。
几年前,我上了个野鸡大学,毕业条件是要么实习,要么创业。
那一刻我魂穿了“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窃格瓦拉,花钱办了个经营许可证交给学校,连夜打包行李回了我的内蒙老家。
跟我妈一起,在她新买的房子里躺了一个冬天。
我妈,一个单身十几年的女人,生下我以后就没上过一天班。
她四十二岁那年,还因为没有一份正式的工作,而不被新男友的家庭认可。
但我妈表示无所谓,她从不认为自己需要靠上班去获得社会认同,去完成自我实现。
她一个人痛痛快快,赚钱能力也不赖。
而在我毕业半年内换了三份工作以后,她也只说我找工作的眼光,跟她找男人的眼光一样差。
所以哪怕我有手有脚,饭量一天五顿,情绪阴晴不定,她也不介意养着我。
本命年生日那天,妈妈送了我一个单反。
她说:“你可以不上班,但别浪费了自己的一技之长。”
虽然到今天为止,我靠拍照的月收入才勉强达到毕业那年的应届生平均工资。
但至少,我不必将自己献祭给“上班”这件事。
只要你能建立好自己的内心秩序,外界的声音就无法干扰你。
如果我说,我的性格不适合上班,一定会有人嗤之以鼻。
我情商低,不会说话,更不懂社交。
所以成为社达主义下的孤儿,基本是我活该。
哪怕现在走上了二战考研这条路,我也不觉得丢脸。
毕业4年,我前后只上过四个月班。
那会儿我才21岁,初入职场,半个公司的人看我都觉得新鲜。
开始大家都爱拿我打趣,我听到了也是低着头,没什么反应。
他们还会自己找补一句:“小姑娘害羞了”。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我不是害羞,是真的不想赔笑。
我主导的两个视频上线之后,观看量破了当时的历史纪录。
商务同事喜上眉梢,拉着我的领导开玩笑:“这姑娘太牛了,我能不能亲她一下?”
领导还没开口,我已经字正腔圆地骂出了三字脏话。
打那以后,我就从小R变成了“脸跟嘴都很臭那女的”。
如果只是因为正面拒绝灰色性骚扰,而被扣上不好相处的帽子,我也就认了。
但我没想到的是,原来话少也不适合在职场中生存。
部门领导习惯在下午三点开会,晚上七点才结束,其中四分之二的时间都在闲聊。
一周下来,我发现我左边的女孩大部分时候都在复述领导说过的话,而右边的男孩则会见缝插针说上一些俏皮话。
我在他们中间显得异常沉默。
我一向的工作习惯是,没想法的时候就多听,真正输出的时候也要言简意赅。
直到我在一次会议上正常表述完自己的意见后,领导并没有接话,只是嘲讽:
“你可真是惜字如金啊,想让你多说两句,还怕为难你了。”
边上的同事开始偷笑。
你大可以说我心理素质太差,这点挫折都受不了。
我记得有人说过,公司的本质,是通过一种驯化制度将你圈养。
或许改改脾气秉性对我来说会是件好事,但我不希望修剪出的自己,只是一个适合上班的人类模型。
显然,有多少“不适合上班”的怀疑,就有多少身不由己。
你问我羡慕他们吗?当然。
工业革命过去三百年,上班对今天的大部分人来说更接近一种苦役。
每个人都明确自己手捧着的是磕磕碰碰的饭碗,而不是沉甸甸的理想。
项飙就曾提出过一个“工作洞”的概念:
人们去工作,就像跳到一个洞里面,发疯地工作,咬牙积蓄。几年后从洞里爬出来,歇一口气。
洞里很苦,但是为了未来,你要忍。
这是一种积累策略,甚至是投资策略,把自己的生命、时间、精力、金钱进行投资。
在他看来,主动跳入这个洞的时候,我们是带有英雄气概,带有残忍的乐观精神的。
你想啊,洞里暗无天日。
我们只有从一个洞跳到另一个洞的那个间隙,才能够借着光看清自己。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人足够幸运,他们能够自如地在洞底穿梭,甚至根本不认同“工作洞”这个说法。
但如果你也像小R他们一样,不愿意让苦闷的工作成为自己的第二天性。
那请不要停止尝试。
找到一个更舒适的可能。
责任编辑:讷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