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安逸就意味着逃避苦难吗?

追求安逸就意味着逃避苦难吗?

我曾多次想过这个问题。追求安逸是逃避痛苦吗?待在舒适区就无法提升自我吗?我担忧的,不是逃避痛苦本身,而是逃避痛苦的背后,是不是会给人生带来坏的影响,是不是反而让以后更加痛苦?

似乎痛苦才和成长挂钩。而安逸和快乐则意味着停滞不前。但逃避和享乐又是人之本能,于是频频陷入困境。

但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看似“二元对立”的纠结中,我逐渐意识到生活追求的乃是一种动态平衡,享受安逸和面对痛苦勇于成长的平衡。找到这种平衡,才既不会在安逸之时陷入恐慌,也不会在痛苦之时无力面对。

 

1. 看量

有一句大家都看过多次的梗: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用在这里同样合适。我们追求多大程度的安逸?又在何种程度上逃避痛苦?

回顾状态,你是享受这份恰到好处的安逸并也愿意付出对应努力来保有这份安逸,还是已陷入全然的停滞和纯粹的躺平中毫无斗志。分配精力,你花了多少心思在追求安逸上,又留出多少精力来思考和应对可能存在的危机和黑天鹅事件。

反过来也可以检测。看时间,你是一直回避痛苦,还是仅仅用逃避给自己一个缓冲和休息的时间?看程度,你是仅仅遇到一点小问题就回避,还是可以承受更大的危机?

如果我们能对自己追求安逸的“量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也就不会再有这样挣扎的反问。毕业后身边朋友的选择各不一样,有人硕士毕业回老家小县城当公务员不亦乐乎,是追求安逸但也在人民公仆岗位上发光发热想往上升。有人深圳打拼2年后不想待了回家当老师,是追求安逸但也一直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很快升级为副校长。也有深二代不愁钱花不想工作了说辞就辞,但我也没少见他为了项目连续加班的样子。

追求安逸还是想要冒险,是人生无关对错的一种选择。遵循心的感应去做这种大方向的选择便好。但落到一天天的日常生活中,没有人能永远安逸,也没有人能持续冒险。总要休息,出发。休息,再出发。

 

2. 看目标和方法

几年前我报名一个学习课程。跟着老师指导一步一步做,尽管离最终的学习目标差得很远,进步又慢,我还是感觉,很有信心并且一点也不着急。老师说,这是因为你目标明确,方法正确。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心里就有底气。

“目标明确,方法正确”。此后这8个字一直记在我脑海里。如果知晓自己想要抵达的状态,就不会再对前进方向左右摇摆。而使用正确的方法,也就不会那么在意过程中的起伏。

如何找到目标?《故事》在讲述如何在故事中创造出一个深刻的人物形象时说到:“提供不断加强的压力,把人物逼向越来越困难的两难之境,迫使他们做出越来越艰难的冒险抉择和行动,逐渐揭示出其真实本性,甚至直逼其无意识的自我。”看的当下我就在想,艺术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不也是这样吗。在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之时,我们内心仍然坚持作出的决定是什么?那就是我们真实的追求和人物性格。

有人面对压力选择过一种更舒适的生活,从平淡日子中领悟人生真谛。有人面对压力哪怕一边哭也要一边往前冲,满足欲望让他们快乐。也许我们还不够了解自己,但潜意识早已带着我们做出了一个又一个本能选择。而那些选择,揭示了你真正想要的。

确定目标后,再来看方法。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在追求安逸?是依赖他人、得过且过、逃避现状,还是知晓自己想要的生活,降低不必要的欲望放弃不必要的竞争来追求舒心日子。又是用什么样的动机在追求安逸?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探索更多自我的期待,还是带着对突发危机的恐惧?

当然,我想,哪怕用了错误的方法也没关系。因为现实总是逃避与追求并行,希望与恐惧并存。只要对当下的处境有基本的清楚认知,路就会一步一步走出来。

 

3. 看态度

态度到位,追求安逸根本不意味着逃避痛苦。理想状态下,我们可以勇敢地迎接痛苦,快乐地追求进步。

佛法里,贪和嗔是人生六大基本烦恼中的其中两样。安逸到时你贪吗?痛苦生起你嗔吗。太贪,安逸时就会恐惧失去,无法自在享受当下。太嗔,痛苦时就会被情绪迷蒙双眼,无法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在安逸时享受其中的快乐又不对它过分粘着,在痛苦时努力解决问题而非抱怨,就会发现,突破舒适圈绝不意味着痛苦,安逸和成长之间是有一条交汇道路的。而这个交汇的起点,我想称之为“自我鼓励”。

一个朋友在和我谈到自我教育的问题时说,我很不认可的一种教育理念,就是绝大多数父母都用责怪和批评的方式来对待我们。导致长大后我们也总是同样对自己。自我鼓励太少了。所以它才显得尤为重要。

于是,面对别人批评时,她会很坦然地想,挑毛病是最容易不过的事情了,换你来做你不一定做得比我好。面对公司PUA,她会毅然离开这个看不到自己优点的公司,“因为这家公司让我产生自我怀疑了。这不是一个好状态。”但她又绝不是无脑自信,反而颇有些实力。

事实上,她就是我很少见到的那种,可以始终快乐进步的人。一边享受安逸一边往前冲。

再反观我自己。我用什么样的态度在面对成长呢。是自我苛责还是自我鼓励,是有一个高高在上的人挥着辫子鞭策自己,还是一个同频共振的人在耐心挖掘更多好奇和动机。自我苛责总是让我失败,而自我鼓励助我达成目标。在一次次行动的反馈里,我发现,做成某件事的公式,基本可以总结为轻微露出苗头的动机+轻松的行动+不断地自我鼓励和反馈。

行动堆积起勇气,此后,关于自己“是否在逃避痛苦”的这个担忧,再没出现过。

 

最后,《故事》中还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有意义的生活也就是置身于永恒的风险之中。假如我们真的理解并接纳了风险,关于安逸或痛苦的两难选择,也就不再存在。

责任编辑:梅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