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契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默契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我愿意将默契的培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的了解和尊重,彼此的一言一行能符合双方默认的规则,能配合做一些基础的事情而不至于闹掰。第二阶段是拥有相似且准确的共享知识结构,对事物和世界的背景感知基本一致。第三阶段是产生情感交流,进入更高层次。

不管是处理一对一的朋友,恋人,同事,上司等关系,还是团队间多对多的默契培养,我想这几个阶段都是适用的。

 

1.用沟通和观察建立良好关系

建立良好关系是培养默契的第一步。而如何和对方快速拉近距离,有一些小技巧。

1)观察式沟通法

日常沟通中我们专注于谈话的内容本身,却忽略了观察对方的反应。但只要抽一部分心思去注意对方的语言、行为和生活习惯,就能对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一个基础的判断。比如有的人性格平和,很好说话,但目标感不强。有的人风风火火,话里话外喜欢表示自己有多强,不太能听进别人的意见,但却很能独当一面。我一直有意训练自己这个技能,发现接触的人越多,就越能从人的行为模式中摸到规律。观察式沟通法,最重要的是不做任何预设和评判。不提前假定对方应该是什么样子,也不评判好与不好。只是如实地观察。

2)刻意模仿

我们都听过“变色龙效应”,指的是人在社会行为中经常会无意识的其他人的姿势、面部表情等心理学。而实验证明,这种模仿能有效增加双方交流的顺畅度和好感度。所以在交流时,尝试使用对方的常用语,用同样的肢体语言,重复对方的最后一个词语,甚至是回复邮件时选择相同的字体,都能在无形中拉近关系。

3)制定双方默认的规则

不是靠正儿八经地谈判来协商规则,而是在合作互动中感知到彼此的界限。一方面观察对方对事物的反应,知道TA喜欢或不喜欢的点在哪里。工作中,什么时候有激情,什么时候会产生抵触情绪。谈恋爱时,什么时候会生气。每个人的方式和底线不一样,应对的方式也不同。同样,也要适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双方都在彼此舒服的环境下生活及合作,是继续发展的开始。

 

2.建立可以共享的知识结构,保持背景认知的一致

双方起码要在同一个层次或可以互通的认知下,才能开展交流与协作。因此了解对方的心智模式、行为模式和知识结构,就至关重要。

1)创造多样化的共同经历

每个人生长的环境千差万别,过去无法参与,但未来可以创造。工作中为什么合作多次的伙伴要比第一次合作的人更省事省心,就是因为在过往的合作中建立起了解,知道对方的水平、沟通方式和行为模式,心里有谱。但要培养默契,除了把握每一次共同经历的时机外,也可以提前了解对方过往的生活和工作背景,也相当于是回到过去再创造了一次。刚谈恋爱时为什么需要磨合,就是因为共同经历还太少,了解得不够立体。

创造的经历也最好是多样化的,就像要在工作中培养深度默契,绝不仅仅是纯粹公事合作就可以,需要有思想、生活的交流,多进行一些非正式场合的相处,才能避免冲突和内耗,更好地把握彼此想法。

2)小冲突是增进默契的润滑剂

但话说回来,一些无伤大雅的小冲突,反而又是增进默契的良方。“不打不相识”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我默默数了下,身边因为冲突而变得更好的关系,至少也有5段。尤其和新同事刚相处时,因为互相不信任、立场不一致、沟通方式不协调而有摩擦。但不用回避这些摩擦,让它爆发,说开来后彼此的了解会上一个台阶。重要的是不要暗暗在心里较劲或因此产生成见。相比冲突,不认可才是导致关系中止的罪魁祸首。

3)多总结,然后用他人的方式来思考

如果按照职业属性对人分类,接触多了就会发现,处于不同行业背景的人是有不同的思维模式的。比如做数据分析的人对逻辑在意,做广告的人则注重感觉。工程师在乎结构的严谨,产品在乎用户的体验。合作中如果都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走,那大概率是无法继续的。因此想提高效率,最好的办法是用他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这样两人站在同一条线上,才有了培养默契的可能。

 

3.情感的链接让默契进入更高层次

好的关系是彼此成就。这对爱情、友情、团队情都适用。人是感性理性时常交错的复杂生物,理性当然重要,但情感加持,则是一种催化剂,催生出魔法般的效果。

1)达成思想上的统一,定调

我老板经常开玩笑地说,要指挥好你们打仗,我需要先统一你们的思想。这话咋听起来容易让人抵触,对培养默契来说却真是这个理。人与人之间情感很难一下培养起来,但却可以通过对某种共同情感的认可和憧憬,快速建立起连接。

这种共同情感,放在团队中可以是团队荣誉感。我曾有领导强调团队中应该相互支持像家人一样,不允许有破坏团队和谐的情况出现。刚开始我嗤之以鼻,却发现在她这条准则的影响下,原本一团散沙的团队真的建立起无形的纽带。

放在恋爱关系中可以说是对这段关系的美好祝愿。刚谈恋爱的两人感情还没那么深刻,但如果彼此都对共同的未来满怀憧憬,那就可以扛过更多风雨。

放到公司来说,以产品和客户为中心,要满怀激情,等这样口号性质的东西,是能指引团队往一个共同方向走的。

达成思想的统一后,人与人之间有了基础的指引,不仅步调更一致,向心力、凝聚力也会更强。

2)朝一致的目标前进

思想的统一是虚的精神方面,目标就是实在的物质层面。拉齐目标,知道要朝着哪个方向使劲,协作之间的默契自然就上来了。毕竟真正的默契行为,一定是对现有状态的提升而不是后退。

同时,有了目标作为灯塔,那些琐碎繁杂的问题都可以化简为“朝哪个目标走”的这一个问题。人们在进行自我行为规范和优化时,也就更有效率。

 

当然,尽管我也认可默契是一种微妙的联结,是心照不宣的会心一笑,是眼波流转中的互通心意,是长期相处后培养出的私人化的体验。但我更认为,默契是一种可以运用众多管理学、心理学等科学方法来训练习得的能力,是除却时间、经历等那些不可控因素外,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得到更多发挥空间的美好状态。

责任编辑:梅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