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密关系中,如何避免被控制?
1.别去想谁在控制你
近年来“情感控制”被提到的频率越来越高,与之相关的“PUA”一词也被到处滥用。但事实上情感里很多问题都不适合简单归咎于这三个字母。这种粗暴的归纳既不能真正了解亲密关系双方的深层心理状态,也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它更多只是社交网络走入生活后人们懒于思考的扣帽子行为。
首先要明确的是,亲密关系中一个人付出爱与感知爱的不对等是常常会出现的,正是因为不对等,我们会感到痛苦。而绝大多数令你痛苦或令你怀疑自己在被控制的那个人,本身并没有情感控制的主观意图。我相信有不少人可以理解——有时我觉得对方足够爱我,他一定不是故意要伤害我的;但有时我也觉得他在无情地伤害我,他好像确实控制了我。
这种“控制”的事实与“非控制”的立场交错而生,让人倍感折磨,分不清对方究竟爱不爱自己。
于是大多数人的精力止步于此,花费太多心血判断对方爱不爱自己,爱得多还是少,从前比较爱还是现在比较爱,如果将来不爱了该如何……其实根本没有必要。
我见过太多人的痛苦就是过分执着于探究,好像爱一定如儿时的电视剧情,充满苦衷,相爱相杀,不掉几年的眼泪就不够深刻。我也遇到过让我困惑不已的爱人:他说自己学不会爱,他说自己缺乏安全感,他曾喝了酒眼睛红红地向我表达爱,也曾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回信息,他曾用三小时做自我剖析讲以后一定会改,也曾在关于爱的约定中缄默逃避。
深爱如我,又有谁没有想过:“给他时间成长吧”“也许他真的不是故意的”“会不会是我们的沟通还不够”“这是他的套路吗”“其实他也还好”……
可那些模糊不清的爱与不爱,并不一定要搞清楚。如果生活真的有上帝视角,你去看关系的另一方,他也未必知道自己爱还是不爱。这才不是你应该花心思的部分。
人类的感情常常都是混沌的。暧昧之所以美好,是因为那时你们毫无枷锁,享受着新鲜感开始时的欢愉,而关系一旦确立,我们忍不住对爱提出更多需求。可人不是完美的机器,亲密关系也充满缺陷,质疑没有意义,怨恨也没有意义。你要做的只是让痛苦找到出口,指引自己在每个路口走向更幸福。
2.爱自己是一切目的
建立亲密关系是手段,爱自己、让自己快乐才是目的。
与一个人形成亲密关系,就相当于将一份软肋交于对方。相爱时你们彼此呵护,不爱时便掌握了互相伤害的利刃,爱之所以浪漫,就是因为我们心甘情愿做出这样危险的让步。而当爱消亡,你越是死守着过去的美好,就越容易被控制。
缔结关系的本质,是有所图。
当爱人通过打压、攻击、冷落的方式来控制你的精神,当亲密关系变得痛苦而失衡,你在相处中无法获取精神力量,本质上你所拥有的就不再是原本那段关系了。
不去爱不爱你的人,是避免被情感控制的基本原则。
因为没有任何亲密关系,可以凌驾于快乐之上。
3.修炼面对痛的能力
在亲密关系中不被控制,换个说法是——如何不被爱摆布,如何不痛苦。
那些在爱里失去尊严、否定自我、消极悲观的样子,也正是我们自己极度厌恶、不愿面对的样子。我们恨着被爱摆布的自己,因此认为是爱人控制了我们。其实多数情况,是一个不那么善良的爱人,遇上了笨笨的我们。
我这里说的笨,就是指尚未在情感里完成修炼的状态。有趣的是,大多数人一生都无法完成这场修炼,只是年纪大了以后发现对痛苦的爱无能为力,于是“算了”。
人们把读书、工作的经验写出来,一个个去训练,少有人将面对痛苦的能力总结成一门学问,然后不断驯化自己习得经验。
可情感世界终究是这样的,我们不能训练出满意的爱人,也不能训练出完美的自己,更不能祈愿一生幸运遇到温柔的爱情。最后发现最好的方法只能是尽早学会面对痛苦,这是人生更大的议题。
正是因为人们常对痛苦避之不及,所以在过去许多时间里都没能直面它,没能客观平静地去分辨让我们痛苦的是那个人、那段关系,还是那种感觉本身。很多时候我们沉迷于痛苦中,那种盲目的牺牲感让你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在认真生活,你是有存在感的,你是特别的。这是心理上的无效沉溺。
事实上当你回过头看时,这些所谓的痛苦真的会对你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吗?如果你的生命中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些,你会更快乐还是更不幸?那些人真的能伤害到你吗?你真的弱到面对不了这样的痛苦吗?不是吧。
有人说:我克服不了,就是很痛苦。
跟我聊过这个问题的很多朋友应该都听过我的回答:克服不了说明你是个普通人。而我这么多年不痛苦的解药,就是告诉自己,我不愿意做一个普通人,我要训练自己化解痛苦的能力,并且一定可以做到。
是的,很残忍——我们所经历的痛苦并不稀罕,只是因为我们都是平庸且弱小的普通人。而如果你从发现自己意志薄弱、姿态被动时起,还是没有与天性开始抗争,与痛苦开始搏斗,那只是你接受了作为普通人的宿命,被情感控制也就在所难免。
不管身为普通人有怎样的合理性,要想避免在情感中迷失,还是请大家坚定相信自己是非常聪明的,痛苦来了我们就去与它谈判,去战胜它,去人世间修炼,去培养感知幸福的能力。
责任编辑:讷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