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真的会影响恋爱选择吗?
我们常常问——你喜欢什么“型”?
这个问题听起来只是审美的取向,但事实上,这种“型”和一个人的原生家庭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大多数人所谓的“型”是一种被吸引的感觉:
可能是吸引他们的一种外貌的类型,也可能是一种性格的类型。
但在这种类型背后隐藏的是一种熟悉感。
如果父母是易怒的人,那自己往往最终也会选择易怒的伴侣;父母有酗酒的问题的人常常会被爱喝酒的另一半吸引;如果一个人的父母孤僻或挑剔,那他很可能也会跟孤僻或挑剔的对象结婚。这些都并非巧合。
为什么人们会这样对待自己呢?因为这给他们带来熟悉的感觉,就像回到家里一样,但这会让他们难以分清,什么是他们作为一个成年人想要的,什么又是他们儿时的记忆。他们不可抗拒地被那些人的一些特质吸引着,即使那些特质曾出现在他们父母的身上,并对他们的童年造成了伤害。
在一段感情刚开始的时候,这些特质几乎无法被察觉到,但我们的潜意识具备一个意识认知无法企及的精密雷达系统。这并不是说人们想要再次受到伤害,而是他们想要掌控一个童年时无法掌控的情境。弗洛伊德称之为“强迫性重复”——人的潜意识会幻想:或许这一次我可以通过和一个新出现的但感觉熟悉的人接触,从而回到过去,抚平很久以前的创伤。但唯一的问题是,通过选择感觉熟悉的对象,人们百分之百会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旧伤口会被重新打开,人们只会变得更缺乏信心,感觉自己不值得被爱。
这一切完全是在意识之外发生的。好比夏洛特,她说她想要找一个可靠的、可以亲密相处的男朋友,但每次遇到她的“型”,都一定会带来混乱和沮丧。她最近约会的一个男生似乎在不少方面都符合她所描述的对另一半的期许,但她却在治疗时向我汇报说:“真是太糟糕了,我们完全不来电。”对夏洛特的潜意识来说,那个男生在情感上的稳定性太让她陌生了。
心理治疗师特里·李尔将我们这种因循守旧的行为解释为“我们将自己的原生家庭内化,成为我们人际关系中不断重复的主旋律”。人们不需要通过语言来告诉你他们的故事,因为他们的行动会说明一切。他们常常会把消极的期望投射到治疗师身上,但如果治疗师作为一个可靠而慈爱的形象打破了这些消极的期望,使来访者经历“矫正性情绪体验”,那来访者就能有所改变——他们能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世界不像原生家庭那样。如果夏洛特能和我一起努力克服她对父母所抱有的复杂的情感态度,她就会发现自己会逐渐被另一种类型的异性吸引,让一个有爱心的、成熟的、如她所愿的伴侣给她带来全新的情感体验。但实际情况是,每当夏洛特遇到一个可能会好好爱她的人,她就会在下意识里拒绝他,把他的稳重看作“无趣”。她还是无法将被爱与“平和”或“喜悦”画等号,被爱对她来说就应该等于焦虑。
所以情况只是不断重复。同样的类型,不同的姓名,同样的结果。
责任编辑:梅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