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长大,朋友就会越少吗?

越长大,朋友就会越少吗?

会少,但不会越来越少。

如果年纪与朋友数量是反比函数,那么朋友基数不大又恰好活得够长的人,临终还会欠这世界不少朋友,见到阎王爷第一件事,他说,你这辈子造的孽咱们不算,得先结清你生前的“朋友债”。

(开个玩笑。)

 

这个问题的前提是“长大”,那什么的人才会用“长大”这个词?

只有年轻的人,甚至是还很年幼的人。

三十五岁被公司“优化”,四十突然发现自己多了白发,年过七十脱落门牙,不叫长大。中学生、刚入大学还未走上社会的年轻人,只有这样的人,才在“全速长大”。他们的人生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今天追过的明星不久东窗事发脱粉了;今天做错的数学题下次一定能对;上午光线不错,男同桌没那么猥琐,赶紧多看两眼,下午阴转多云,他必定打回原形。那么,在一团团未知中结交的朋友,如何能确保肝胆相照,是十成十的挚友呢?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对于“长大后”的设想太不靠谱了,充满了你的一厢情愿、无知无畏,口头约定可撤销,豪言壮语不能当作协议。

在年轻的时候就能碰上相伴一生的朋友,其实是件很随机、很考验运气的事情,有人唾手可得,有人就是求而不得。投出真心交朋友,但不要把真心当鱼饵,朋友和朋友,臭味相投,愿者上钩。

 

与你年龄相仿的朋友,你长大,你的朋友也长大,你变化,你的朋友也变化,只要你们愿意,一切的变化都将会是“相对运动”。在剧烈的变化中,有一方想往岔路走,想要挥手告别,绝对在情理之中,因为朋友间同样有“爱过”和“我们不合适”“受挫”和“试错”。因为时间、距离甚至一些鸡毛蒜皮之事消散的情谊,其实并不如预期中那般坚固吧?

既然没有,就随去吧,不要再费心神。

 

或许年轻时的友谊纯粹而珍贵,但又有谁说过,这种纯粹和珍贵固定在某个时段,作昙花一现之态呢?人生太长了,你不准备再认识新朋友了吗?朋友来来去去,何尝不是一轮为长远计的新陈代谢?旧时朋友能把酒言欢自然好,陷入往事泥淖,忽略掉身边向你释放善意的人,断不可取。旧酒打翻在地,就再酿,新坛封好入酒窖,多年后取出难说不是绝佳风味,打个照面加个微信,两三回合的表情包发下来,发现共同话题不少、志同道合,怎么不可能是未来的老友?

就拿我自己来举个例子。我生活在一个很小的县城,我的小学同学里有很多幼儿园同学,初中同学里有很多小学同学,高中就更不用说了,全县只有一所普通高中,所以我和初中的好友基本上在同一个班级。最离谱的是,好友来我家玩,看到我托儿所的照片,惊讶地发现她也在里面。在这样小的范围里,我的朋友圈还是不断有人进出,我和初中关系不错的人吵翻,不再说话,碰面就黑脸,也和刚认识的高中同学处成老友。直到大家的性情和人格逐渐稳定,好友圈才随之稳定下来。高中三年我过得很愉快,大家都是彼此了解的喜剧人,疯疯闹闹的快乐时光也就只有一眨眼间。到大学,我遇到很多离谱的人和事,和室友相处不愉快,兴趣相投的人几乎没有。当时我的状态就两个字“自闭”,就差在脑门上写“别来烦我”“生人勿进”。我拒绝上课,不参加集体活动,直到大四毕业,班里还有很多人我叫不上名字。尽管如此,我还是收获了三五好友,那时已经到了大四。毕业离校的前一晚,我走在她们身后,你们知道我怎么想的吗?我想,我们要是早点认识就好了,相见恨晚。事实上,朋友就是我的同班同学,住在我隔壁寝室。

更换新环境、遗失旧朋友的人多失落于往事,浸泡在情绪中感觉自己像碎片,好巧不巧,这世界上的每个人,本质上都是碎片,新的聚合你得多留心。

 

大家都明白,朋友的数量不与质量挂钩,有时候千万人的虚情假意,不如一人的坦诚,太多人对友情期待的理想状态,压根就没有过“四海之内皆兄弟”,而从头到尾就希望得“知己两三”。既然如此,又为什么有人会为“淘漉朋友”的过程而难过、焦虑呢?

情感割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当我们适应了一种状态、一帮人、一个领域后,会依赖、会抗拒改变,沉沦在惯性之中。当昔日伴你成长的人不在身边、伴随长大而来的巨大孤独感、无力感聚拢身边,很多人不知道该如何自处。在文章开头说了,“越长大,朋友越少”压根不是反比例函数,你的朋友永远大于等于一,你最好的朋友,最踏实的伙伴,是自己。所以,相比去抓住决意要走的人,不如先稳住自己。

当然,也不要放任朋友走散,真友谊比爱情靠谱,朋友间更少辜负。不要拘泥太多无足轻重的形式,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朋友不过是彼此记挂,愿意顶风冒雨,相送相迎。


问题征集中>>>

责任编辑:讷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