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应届生困境”?

如何看待“应届生困境”?

 

应届生困境:

年轻人在二十多岁由象牙塔步入职场时,由于与世界的交互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由「知识、信息的输入」转变为「社会性成果的产出」,进入了以收入、职业成就等因素来衡量成功与否的社会化评价体系;并同时伴随城市的抉择、人生规划等问题,它们纵横交错,形成了应届生的阶段性困境。在竞争激烈的一二线大城市,这种困境尤为明显。


一件很合理但常被大家忽略的事是,年轻人就业初期其实都相当于在“贷款工作”。

在生活成本中占比较大的房租,以一二线城市常见的住宅小区为例,通常的租金支付形式是“押一付三,中介费一半”,按最低的合租单间800元/月来计算,应届生一次性支付的金额大约3600元。当然,现实情况多数远不止于此。另外,找工作、看房子时的交通、拍摄证件照、制作简历、购买服装等费用,也是工作之初超出毕业生预想的一笔支出,并且均属于固定成本,也是在首次工作前几乎不可避免会产生的沉没成本。

而用人单位在向应届生付钱时的进度,就远远没那么快了。“入职不满一个月,工资按实发放”“试用期工资打折”“扣除五险一金”,这些状况同时发生,年轻人会突然发现——打工好像没在赚钱。

是的,打工时公司欠着我们的薪酬,要在次月结算,而租房时,房东要我们提前预付。这二者构成了应届生刚开始工作时窘境的主要矛盾。它是无可更改、不可调和的,因此,我建议大家提前做好心理建设——刚开始工作就是赚不到钱,就是在填坑。

这是毕业后几个月,甚至毕业一年内都很容易发生的状况,是很正常的。但老一辈人,或者一生生活在小城里的父母很难对此完全理解。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下,人一生的“回报周期”长短也千差万别,时代造就了上一辈人对“快速回报”的追求。

但一线城市里应届生的职业收入轨迹,跟快速回报的逻辑是恰恰相反的。

以上,我们首先理清目前困境的成因。

 

这种困境是否可破,主要在于:一,原生家庭的客观经济状况;二,行业和岗位的常规发展态势;三,个人职业能力的成长速度。

父母关爱子女但自身也存在经济压力,子女应该客观认识目前的经济基础,适当范围内节约开支,但也不必过分焦虑和自责。另外,“节流”与“开源”二者缺一不可,要判断是否能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头部城市长久生活,很大程度上是要认清自己的职业路径在整个就业市场上的地位:现在的工作是否存在无法转正的风险?转正以后多久可以经济独立?未来多长时间我可以分担父母的养老压力?我所处的行业在宏观经济和政策背景下正走向怎样的方向?是否还有合理空间让我成长?我要用多长时间做到主管的位置?如果三年内收入没有任何变化我能否接受?如果企业明天倒闭我要用多久找到下一份工作?如果现在面对辞退我下一步会怎样?

不管是朝九晚五还是“996”“007”,工作的本质没有变,是我们在自身可承担范围内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初入职场的应届生能做的最大的成长,不是被现状绑住,而是从暂时有限的经济收益中跳出来,看看今天自己正在做的事,能否变成明天往前走的燃料。

 

人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以后,开始追求“更”的自我价值实现——怎样的生活更值得过,怎样的生活让我更幸福。

相对于前面的底层困境,其实精神层面的价值选择更难思考清楚。我的建议是,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先去从极端情况看,你最不想要什么。

有的人怕一成不变的轨迹,有的人怕失去熟悉的安全关系,有的人怕职场上的汗水,有的人怕婚姻家庭中的委屈,有的人怕没看过世界就被捆绑,有的人怕回到家没有一盏灯为自己亮。

人内心的敏感点不同,决定了个体决策时的关键影响因素不同。

 

千人千面,去过一种“起码让你不痛苦”的生活。我不是说我在追求的过程中就一定做了万无一失的决策,当然不是的。这是概率问题。

看清楚你最害怕什么,最厌恶什么,然后用一生的全部努力去换与这种厌恶绕路而行的车票,这就是我们不辞辛苦的意义。


问题征集中>>>

责任编辑:讷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