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怀念学生时代的情感?

我们为什么怀念学生时代的情感?

无论是爱情、友情还是师生情,学生时代感情的纯粹在于它不追求结果,却什么都可以是原因。

学生时代,有人会每天清晨起床给男朋友或女朋友带早餐;有人会冒着被处分的风险帮同学打架;也有的老师会准备巧克力发给学生……这些事绝无筹谋,也没有什么功利的计算,多是情之所起、兴之所至,期待的是做这件事时的快意,而不是这件事能为我实际带来什么。我做这件事的原因就只是因为我想这么做。学生时代的感情,不太被社会规则所拘束,就是人类感情始生的样子,是感情上的原生态的处子地。

 

进入社会后,人的感情就更注重结果而无所谓原因了。比如恋爱就没有上学时那种青涩澄澈的情愫,两个成熟的男女谈恋爱,都很老练,也很倦怠,约会时吃火锅、看电影、拥抱、接吻、上床……好像只要做了这些事,就有了结果的凭证,就能确认两人的相爱,就能营造幻觉,而不是先有了内心真切的无法抑制的感受作为原因,才促使我们去做这些事。其他感情也一样,是先有了明确目的,才选择方向前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再率性自由,没了诗性,总掺杂着利益的交换、成本的衡量和工具理性的预置。

 

学生时代感情的萌芽,不需要那些确凿浓重的结果,原因也往往轻盈——我喜欢你,不是想跟你一起做什么,举行什么仪式,只是非常想对你说我的一个秘密:在我看来,玻璃杯里的水是一片圆形的湖,我看着水杯发呆时,其实是在想如果我能变小,就可以从杯沿跳进湖里去游泳。

长大后,我就不太敢对喜欢的人说这些事,我怕她听了反倒会不喜欢。可是,我心里关于爱的顺序一定是她先知道了那片湖的存在,然后我们才去吃火锅的。而长大就是,我们吃了很多次火锅,成千上百次,她也依然不知道那片湖的存在。就好像我们的爱已经有了成千上百个结果,却依然没有一个原因。就好像我们已不能再是高中的那种喜欢,而只能是现在的这种喜欢了。

人们常怀念学生时代的感情,是因为那时的人笨拙、朴素、天真,只要一个小小的源头就可以讲长长的故事,那时,感情的生长循序渐进,过程健康,结果茁壮,后劲伴随人的一生。那种天真来自学生时期才会发生的感情上的种种第一次:第一次紧张忐忑地去向喜欢的人表白,第一次有了在寝室聊天聊到深夜的兄弟或姐妹,第一次遇到能真正理解自己想法的老师……外界接续在眼前新鲜打开的年纪,不光感情,万事万物都是纯粹的。

要说学生时代感情的纯粹在于笨拙,可能也刚好相反,学生时代的纯粹也在于敏感——新鲜带来的敏感。

 

为了快速简单地营造戏剧冲突,很多关于青春的叙事作品都会编写堕胎、跳楼、黑社会或校园暴力之类的剧情。但学生时代的感情大概不需要这么重的添加剂,一点点小事就够了。比如在走廊上你因为害羞想躲开一位老师而她却主动向你打招呼时;比如月考成绩出来,你会将自己的成绩跟很多人比对,包括你在意的、不在意的、亲密的、有嫌隙的每个人,你会用一种看八卦新闻的心态反复研究那张排名表,然后假想,给自己和别人定位和下判断;比如当大家都考试达标、都穿上流行的鞋子、都知道某个消息却只有你被遗落、只有你没有进入到那个语境时,你就会感到某种深邃的孤独……

我想这些才是一个人青春里隐秘、微小却真实的戏剧冲突——当然不是那些浮夸的桥段立时概括了青春,而是这些常被忽略的琐碎一点点塑造出了我们。我们的青春,其实藏在礼堂的绒布窗帘下、课桌的桌膛里、跑道的转弯处……只要有心去看见,就不用硬拗出那些轰响曲折的命运,光是一片树叶、一支笔、一张饭卡就足以令我动容,足以令我悲痛或雀跃,足以压垮或是升起我了。

 

因此你会发现,学生时代感情的纯粹甚至不光是良性感情的纯粹,那些孤独、痛苦、嫉妒、恶意的感情也都很纯粹。它们的共同点就在于敏感,做学生的年代,人的感受力最强,感受事物的阈值低,那种敏感,能让人轻松抵达他当时未必能发现的情感深处的本质,那是学生时代才有的高峰体验。

而经验往往会磨损体验,使柔软的心灵生出老茧,变得迟钝。随着离开校园、年纪增长,大家的情感能量所剩不多,每个人都有了前史、创痕和印刻,自然就没了那种新鲜的纯粹。仿佛此后人生中更广阔的相逢和际会,无非都是那些印记的复刻或参照,因而也就渐渐麻木,有了程式。一个人吃的第一颗苹果就定义了他此后吃的所有苹果的甜与酸,青春就已经把他的一生都耗尽了。

 

学生时代的感情能有多纯粹?我想,学生时代的感情与后来的感情相比,就像光脚踩进河流与穿袜子踩进河流的区别。它给人的体验是切肤直接的、痛快淋漓的、决绝而不设防的。一切都如宇宙初生般混沌原始、真挚动人。它有非理性的迷狂,也有不庸俗的光辉,有春天嫩枝般的生机,也有一张白纸的干净。那种纯粹,交织着人性的质朴和超越,让人多年后想起时会感慨:那时我好像什么都不懂,但也好像什么都已懂得。


问答征集中>>>

责任编辑:讷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