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情里该迎合对方还是坚持自我?
这并非一个选择问题,而是一个认知问题。
之前看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沈奕斐在一期视频里讲过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她说:人类的爱是流动的,不是一一对应的。
这个问题的前身是“在爱情里,我要不要当舔狗?”
本质上,我觉得舔狗是一种心理状态,而不是行为判断。以前我们老是听身边人评判谁谁谁是舔狗,现在评价的声音影响反倒不大,反倒是大家对于自己的认知判断标准发生了变化,更多的是怀疑自己会不会成为众人口中的“舔狗”,害怕被冠以这样一个默认为贬义的标签。
当亲密关系还在萌芽的时候,是那双想要伸出但又缩回的手,这时候你想表达自己的爱意,又怕被当成舔狗,这样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当别人对你给予爱意和帮助的时候,我们又没有办法坦然接受。
之前看过一句评论说的是“不想麻烦别人的本质是不想让别人麻烦自己”,亲密关系最难跨过的一步就是个人主义的让步和享受给予的过程。亲密关系在现代社会其实没那么简单了,对于外界评价和舆论风向如何理性看待也成为我们需要共同学习的课题。
为什么现在的爱情越来越难,是因为我们太热衷于追求效率和结果,爱情不再是单纯的共同经历与美好体验,而成为了一种竞争与计算:我都送你礼物了你为什么不送我?你比我赚钱多,所以你要多付出,否则就是不爱我?我对象比我学历高,家境好,我必须要获得高学历才能配得上他?
所以很多时候究竟是迎合对方还是坚持自我本身就是一个假命题,因为在爱里没有绝对的平等,爱是给予也是帮助,如果在爱情里多了太多的权衡利弊,很容易产生极端的思维,帮助就成了牺牲,给予就成了失去自我。这是这一代人,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我们这一代人很容易出现的思维误区。我们自我意识尤其之强烈,在这个呼吁大家“爱自己”的网络时代,仿佛大家把这个理解成要站在“爱别人”的对立面,我们更愿意去当爱情里的那个“强者”,想要成为主导这段关系的人,而不是被这段关系牵制。
其实曾经有一度我也深陷其中,我深知自己是一个异常敏感的人,当时我理解的“爱自己”就是要把自己包装起来,要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洒脱的人坚定的人,是不是唯有这样在爱情里就能成为拥有“掌控权”的人。其实直到后来我遇到我现在的男朋友,我发现爱情里最重要的一课叫做“真诚”,一段好的关系里不会给你表演的空间,你可以做自己,你也不会因为对他好这件事而感到强烈的牺牲感。就像我男朋友知道我敏感,他会主动去做到有事情提前跟我报备,他也不觉得也是一种麻烦。
爱情是两个有弱点的人在一起将折断的拐杖拼在一起获取力量,相互支撑获得力量,并非把对方当成救命的稻草,寻找某种依赖,更不是狂言去当对方的救世主,带着圣母光环妄想去拯救对方。在爱里彼此真诚相待付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如果你在这段关系感受到给予是一种痛苦,一种压制,一种失衡,那么你应该给自己设置一个底线,不要在错误的关系无限消耗,那不是爱情。
为什么当时詹青云那段“波士顿的落叶”可以打动那么多的人,她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得到的,除了人,除了那个人,除了你。
在这个拥有更多可能性的世界,我们更愿意去看更广阔的天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人选择都是自己的事业、学业,而放弃那个爱着的人。我们想着以后会有更好的人出现,因为爱情而放弃人生的可能性,这在年轻的我们看来是一件损失更大的事情。人生中从来没有所谓完全正确的答案,也没有所谓完美的结局,成长是我们突然发现童话里的故事都是骗人的,王子和公主之所以能幸福地在一起,不就是因为一个是“王子”,另一个是“公主”吗?投射到现实生活中,是不是真的需要普通人奋斗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完成自己变成王子或公主的蜕变,才配拥有一份好的爱情呢?我会继续思考。
最后我想说,我们面对任何事情,生活、爱情、工作,无非是为了找到一个好的平衡,既要在给予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也要在自我成长过程中拥有付出的勇敢。
人类的爱是流动的,不是一一对应的。
责任编辑:讷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