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欲很强的人都在想什么?
你见到过控制欲特别强的人吗?这种人对自己严格,通常对周围环境和周围的人要求也很高。他们大多是细节控,总是很紧张,缺乏松弛感,很容易为一点点小事坐立不安或感到愤怒。又或者,你就是那个想掌控一切的人?凡事都很紧张,缺乏松弛感,严于律己,也严于待人,自己的人际关系也受到影响,所以经常感到焦虑。这时,掌控反而变成失控,让无力感加剧,对不对?
想掌控一切的人最后面临的往往是全方位的失控,在心理咨询里这样的案例非常多。
有一位叫林然的来访者,第一次来做心理咨询。我解释了保密协议之后,照例首先询问她来咨询的目的,没想到她说:“是我妈妈帮我预约的咨询,她已经付了咨询费用,我来是因为反正我也拿不回钱。”好直接的答案。我说:“那你妈妈为什么觉得你有问题呢?”她说:“那是因为她想控制我的一切。只要我没有按照她的想法去做一件事情,她就觉得我有心理问题。”
林然是独生女,从小便在她母亲的“过度”关注下长大。她从来没有参加过同学聚会,从来没有去朋友家做过客,从来没有参加过课外活动,虽然学校离家很近,但母亲每天都坚持接送。上大学后,林然的母亲分离焦虑愈发严重,要求林然每天至少给家里打两次电话,每次一个小时,不然就会去学校找她,弄得她很尴尬。母亲特别担心林然,总是说,外面太危险,还是家里最安全。
后来,林然先斩后奏,来了英国做交换生,坚持要尝试独立生活。母亲就觉得她出现了心理问题,帮她越洋预约了心理咨询。这导致林然更想逃离母亲的全方位控制。甚至觉得母亲的一切举动都是为了控制自己。母女关系降到了冰点。
控制欲从哪儿来?
对周围环境的控制,是人类最原始的需求之一,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存在。人类能够在非常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就是靠着人定胜天的信念来打造合适的环境,保障自己的安全。我们的付出,会有回馈;我们的努力,会被看见;我们的行为,能带来改变。这些都是世代相传的信念,也是控制欲望的源头。
如今,虽然大部分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已经不再恶劣,但让我们感到不安全的因素却越来越多。社会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动荡和不规则性,贫富差距的日益悬殊,对成功就是一切的过度倡导,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自己的命运不可控,将一切都归结于环境。这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
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朱利安·罗特提出了“行为控制力”的概念,至今依然被广泛应用着。我们的行为控制力和自信之间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行为控制完成某个目标,能给我们带来自信和努力没有白费的满足感。
行为控制力分为内控和外控两个部分。外控,是相信外在因素能左右我们的一生。这些外在环境因素是某个人、某个机遇或者某种捷径。内控,是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够面对改变、困难以及挑战,同时也相信自己应该为自己的幸福、快乐、成就负责。
一个人越是有外控的倾向,就越容易产生挫败感、无力感,越容易焦虑、消沉,更想要控制周遭的环境和人。而内控则和积极、勇于承担责任、愿意尝试和接受失败联系在一起。
外控倾向的形成是有原因的。除了社会环境影响之外,可能的成因还有内心害怕不确定感,不能容忍失败,急于证明自己等。如果成长过程中没有感受到足够的温柔和肯定,缺乏稳固的社会关系,或者经历过巨大失去,以上影响因素还有可能被放大。
后来我才知道,林然母亲的第一个孩子因为医疗事故在六个月的时候夭折了,所以她对第二个孩子林然特别在意。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她想通过全面控制排除一切意外,结果却造成了母女之间的隔阂。因为隔阂,她变得更想控制女儿,恶性循环就开始了。
控制换不来爱
过强的控制欲可能会影响自己,更多的时候会影响别人。当你察觉到身边的人控制欲过强,对你过度挑剔,对你的行为过多干涉,夸大外在的危险让你不敢向前,贬低你,让你丧失自信的时候,你要坚定地说“不”。反之,当你发现自己有控制狂倾向时,先别急着“控制”自己的“控制欲望”,要先尝试找到原因,这样才能明白怎样改进。
过度控制和真爱,两者往往不可兼得。
过度控制自己,就没有办法真正爱自己;过度控制别人,也得不到别人真心的爱意。爱不是控制,爱是你真正懂得和尊重彼此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一位母亲多么爱孩子,她都要接受,有一天他要长大,他要变成一个独立的人,而母亲,只需看着他的背影,远远为他祝福。
控制不是爱,有些人总觉得自己是为了对方好,但他们以为的好,或许并不是对方想要的好。试着在这份爱里放一些纵容,放一些相信,而不是把爱变成严刑拷打式的追问和逼迫。我能够理解,所有怀着深切之爱的人,都希望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一切给对方,都想不停地付出,都希望对方能够感知。但这也不是爱,爱不是单方面自我陶醉的付出,爱也不是需要被感知的辛苦。当我们都能适当放手,反而会发现这份爱变得更浓郁了。
永远记住,我们不可能控制人生里的一切事物。学会面对各种变化和动荡,才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做的。
责任编辑:梅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