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双方,为什么总有一方会隐身?
1.假性单亲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通常,父母离异或者一方去世后,孩子被迫生活在单亲家庭中。而假性单亲是指父母双方都在婚内,但有一方经常不履行责任,长期处于缺失状态,或者父母均在身边,但有一方缺乏情感卷入和支持。
虽然假性单亲不特指是父母的哪一方缺失,但目前更多呈现的情况是父亲角色的缺失。在韩国还专门有一个词叫“大雁爸爸”,指的是父亲留在国内拼命赚钱,以供母亲带孩子一起出国读书和生活的情况。
就像大雁爸爸们的状况一样,有很多假性单亲的造成是违背家长的本身意愿的。例如从事的职业有特殊要求(消防员、警察、医生等),这使得他们可能无法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在孩子和配偶身上。
家长的角色缺失分为两种情况:
a.物理上缺失
父母中一方经常出差、由于工作等各种原因早出晚归。因此,父亲(或母亲)客观上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就十分有限。
b.情感上缺失
很多家庭中,父亲虽然是存在的,在家中和家人相处的客观时间也不短,但是却并没有情感的卷入。很多男性回到家之后要么工作,要么进行私人娱乐活动,实际上与家人进行情感互动的时间很少。
2.父亲角色缺失的潮流是如何形成的?
“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做家务是丢人的表现”“只有事业不成功的男人才不得不顾家”,这些被内化了的刻板印象时刻影响着男性的行为。
在日本,经常能在工作日傍晚的便利店里,看到西装革履的男性白领在百无聊赖地看漫画、喝酒。就算在外面无所事事,也不能提早回家。因为“下班就回家”的男人会被视为无能。
社会给予男性的性别角色是“强硬的”“有事业心的”“进取的”,而这些特质都与投入家庭存在内在的紧张和冲突。这些特质也逐渐被接受、内化,变成理所应当。
3.假性单亲有哪些负面影响?
对于子女来说:
a. 全面的福祉
相对于非缺失的家庭,假性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有较高的风险产生:品行问题、性行为问题(早孕等)、学业表现差、酒精和药物滥用、身心健康问题等。
每次说到一个因素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时,都要反复澄清二者并不存在直接的确定因果关系。但是那句经典的“相关不等于因果”在这个问题上似乎并不适用:父亲缺失被证明是对儿童造成很多消极影响的重要原因。
b. Daddy issue
这一般被翻译成「恋父情结」,进而被误解为对父亲的爱恋,但其实,daddy issue描述的是子女由于童年时父亲角色的缺失,或者与父亲的关系存在问题,这些未解决的冲突被带入了成年,影响着子女对于男性的看法和亲密关系的发展。
父亲缺失对于女儿来说,最容易产生daddy issue,女儿成年后可能会因为没能形成早年的相处模式,而在与男性的交往上产生问题。比如过度渴求或回避与男性的接触。
c.情感忽视
童年情感忽视,是指孩子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家长的足够关注、认可和回应。
在假性单亲的家庭中,孩子可能与一方的关系较好,而与另一方则如同陌生人,因为长期缺席的那方家长对孩子的情绪长期视而不见,或者给予非常负性的回应,这就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你的感受不重要/是错的。”
这种情感忽视会在孩子身上造成深远的影响,他们长大后可能会经常怀疑自己的情绪,很难体会内心状态。
对于伴侣来说:
a.慢性压力
一方的缺失可能导致另一方需要对孩子投入双倍的精力,承担双倍的责任,这对于伴侣来说是不公平的。
有研究者认为,伴侣角色缺失对于整个家庭来说,都是一种慢性压力源,长期处于慢性压力下的人,通常会产生一系列的身体、心理问题,以及倦怠感。
b. 关系破裂
父母中一方角色长期的缺失,最直接的恶果就是从假性单亲到名副其实的单亲。物理上、或情感上缺席使得伴侣之间的关系产生隔膜,长期跟踪研究证明,父亲对于家庭的卷入程度,是预测随后离婚的非常有效的指标。
4.这些问题,一个对策
虽然男性角色缺失的问题就在眼前,它造成的毁灭性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但仍有很多人意识不到,或者看到了但选择去回避、去忽视。如果我们因为“仅凭一己之力无法改变潮流”而顺应潮流,这种趋势就会愈演愈烈,永远无法被改变。
要改变这种境况,就只有一个最简单的对策,让那个缺失的家长尽可能地回归到家庭中。
电影《神奇遥控器》中,男主不断追求升职加薪,厌烦与家人相处的时间,那就都用遥控器快进掉。最终,人过60终于出任了CEO,但那个他年轻时对5岁女儿承诺建造的树屋却仍停工在一半。
在将死的时候,他攥着刚刚结婚,想要牺牲蜜月旅行去忙公司项目的儿子的手,说了一句:“Family first.(家庭是第一位的)” 说完他就咽气了。
但幸运的是一切都是他做的梦,醒来后的他还是个年轻父亲,激动地奔回家里计划周末的全家出行。
男主获得了第二次机会,而我们的现实生活的每一天都没有重新来过的可能。所以,珍惜和家人相处的时光,别让你的家庭变成假性单亲。
责任编辑:舟自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