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懒”是一种生活哲学吗?

拥有“懒人智慧”是不是更容易幸福?


“懒”在我们的世俗观念里其实不是一个好词,比如我妈偶尔就会评价我“好吃懒做”。过去我听到这种评价,总觉得很不舒服,但这几年,我的观点有所转变。

“懒”真的是一个贬义词吗?“懒”的反义词是“勤劳”。但在这个年代里,勤劳这种美德不一定能带来我们理想中的结果,反而成为很多人的道德枷锁。

实际上,如果把“懒”换一个说法,其实也可以是少管闲事,也可以是修身养性,“懒”其实也可以是一种智慧。


1.不要对所有事都“大包大揽”,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懒人有个很显著特征,就是不愿意动,不想管的事情就不管。

对于这个时刻都需要进行人际断舍离、情绪断舍离的时代来说,适当地懒一些,反而能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我进了一家广告公司工作,负责初级文案的工作,在我们同组,还有一个资深文案。她上班时很认真,但下了班,到了时间点就走。同事们背后总是议论她工作积极性不高。有时候,她下班了,会有一些策划跑来把本身不是很着急的文案工作扔给我做,一开始,我还挺高兴,觉得是领导器重我,后来时间长了,我发现自己被迫“揽”的活儿越来越多,下班时间越来越晚。

同事背后都夸我勤奋、努力,但只有我自己知道,做的其实都是一些对自己能力增长没有什么帮助的垃圾活儿。后来我同这个资深文案说了这件事,她笑着对我说——“要适当地学会屏蔽噪音,不要当烂好人和软柿子,工作里,保持边界感,做好分内工作就可以,不要觉得被人夸勤快是什么好词,有时候,多做多错,少做少错。”

我想,这大概就是职场里顶级的“懒人智慧”,从心态和行动上都更懒散一点。不要为了同事背后的议论又或者领导偶尔表现出的不悦产生情绪内耗。

这几年看到很多兢兢业业工作的朋友相继患上了慢性病,更加确认,在当下的职场环境里,做好本职工作,适当地“懒”一些并非坏事。

这么做,并不是让你当一个划水的工贼,而是告诉自己,其实没有必要对自己权责范围外的事情太上心。上班本来就是一个合作关系,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要承担的事。


2.凡事“睁只眼,闭只眼”,别太较真

之前跟着父母去农村时,见到了一个远方亲戚。老奶奶九十多岁了,但依旧面色红润,看起来很有生命力。我们这些小辈围着问她有什么长寿秘籍,她笑眯眯说,也没有什么,就是她懒,懒得多想,懒得较真,人嘛,很多事,睁只眼、闭只眼就过去了。

过去我是一个很较真的人,事事都要理清楚个一二三出来,但时间久了,我发现这种性格对自己伤害很大。由于每天沉迷于琐事,处理每一件事都过于用心,结果时常导致自己情绪出问题。每当我陷入情绪内耗的时候,我的身体就会变差,经常生病。听了这个老奶奶的话之后,我忽然明白了,很多人看起来“懒”,其实是看得通透,明白世界上大部分事情都没有自己的身体健康重要。

做事的时候,情绪上,适当地“懒”一些,出了问题,别太较真,于人于己,其实都是有助益的事情。

须知,世界不由任何人掌控,很多事的发生都是随机的,强行要求所有的事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也是一种偏执病。


3.用智慧的方式做事,而不是使蛮力

之前有段时间沉迷于收纳整理,但无论我怎么清东西,怎么分门别类地整理,总还是有做不完的家务,清不完的东西。后来一个“天生极简”的朋友到我家里看了一眼说:“你的问题不是家务做得不够勤,是东西太多了。”

如今流行的断舍离,“断”排在第一位,说的就是先让东西变少,做家务的流程才能简化起来。桌子上不要放太多的东西,用完的东西物归原处,这样就能省掉很多繁杂的清洁工作。

懒不是让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是学习用脑子做事情,多思考,简化流程。

这几年流行一个说法,说人要像猫咪一样生活。猫怎么生活?无非就是晒晒太阳,自己逗自己玩,然后吃吃喝喝。

与其说“懒”是一种行为,不如说“懒”是一种心态。这种慵懒、松弛的心态是许多人求而不得的。

“懒人智慧”就是使巧劲,让我们从心灵上和身体上从繁杂的世俗生活中解脱出来,由此过上更快乐、舒适的生活。

责任编辑:舟自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