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综艺上能见到很多奇葩?
综艺制作团队:博取节目流量,是你死我亡的生存战
综艺的衰落是不可能逆的。
早在2016年前后,综艺招商这件事还很轻松。我们有了一个好的创意,就会熬几个大夜做成PPT,盘上一批有流量,扛招商的艺人,让负责商务的同事们去兜售。那会儿,一个PPT招到上亿的商务,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2019年后,复杂的外部因素和短视频的冲击,综艺的招商已经很艰难。各路负责商务投放的金主们也变得很鸡贼,评估完综艺的项目,还要看你的制作团队,以及播出两到三集的数据,再决定投不投钱。以至于,很多的项目从立项到播出,都是裸奔的。
这就意味着,综艺团队为了博取节目的流量,已经进入了一个你死我亡的状态。
素人综艺其实早五六年就开始了,只不过那会的娱乐圈还是一个新人井喷,idol辈出的气象,素人的可看度多少有些乏味。不像现在,内娱一潭死水,急需要新面孔,新话术,新方式来刺激大众的眼球。
素人上节目的优点,是非常显而易见的。他们没有被规训过,也没有艺人的包袱,在节目里的表达天然又直接,会发生很多综艺编剧写都写不出来的高光时段。所以近两年,素人类真人秀,频频出街,屠杀式占据热搜榜,也代表了受众的态度,要新鲜的,要自己有共鸣,能吐槽个一两句的。
行业外的朋友,经常会问我一个问题:综艺有剧本吗?综艺当然是有剧本的。但是它的剧本跟影视行业的完全不同,尤其是真人秀的剧本,它更像是一个小说的大纲,一期节目大概就寥寥三四页,在哪里录制,主题是什么,准备哪些道具。
一档真人秀好不好看,最多的时间,最大的功夫,都花在了选人上。最早之前,是节目组的导演带着实习生在网上搜罗。后来有点钱了,也会让casting团队参与选拔。但总归是有些隔靴搔痒,真正选到合适素人嘉宾,是要靠运气的。
现在不同了,节目组也进化了。在筹备阶段的时候,会花钱找心理学、人类学的大佬来咨询协助。研究好时代的议题,社会的热点,大众的特点,再针对性寻找嘉宾,根据他们的性格,给予一些条件刺激,看嘉宾的反应。
比如说之前那档十分火爆的离婚综艺,如果你仔细看完它的四季,你会发现节目组在挑嘉宾的手法上,越来越纯熟,越来越爱挑非正常状态的素人。
至于说,素人被送到大众面前,受到那种如雪山崩塌式的谩骂。我心疼当事人的遭遇,但我无法去评价他们的对错。真人秀毕竟只是一个节目,节目组会有选择地截取自己想要的素材,节目上的人物并不是真实的人物。他们可能比观众想的要善良,也可能更加地恶劣。
我接触过很多想上综艺的素人,他们想上综艺,渴望曝光,都有各自幽暗的原因,是无法坦坦荡荡告诉别人的。用隐私,用人设,或者用挨骂换流量,归根到底也只是一场交易,一个选择而已。
责任编辑:梅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