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会让人更孤独吗?
绕绕圈子吧。这里有两个概念,社交媒体和孤独,其实孤独不是个什么贬义词,甚至是一种大师向的心境,很多成功人士都在谈论孤独,仿佛苦行是必须的,与他人断绝联系的个人状态也是某种达成理想的必经之路。随便逮个类似的大师过来,问问,总能听出什么训教的言辞,但难以效仿。再谈社交媒体,记得我小时候,在九〇年代,连手机也没有,电脑也是单机运行,社交媒体是完全的空白,人与人之间如果想交流,只能线下,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语言是极其短距离的桥,还可以有肢体接触,给交流增加实感。事儿也是尽量当机立断的,因为过后不好联络,情绪也是,如果把情绪比喻成拳头,那就是有来有回,拳拳到肉,酣畅淋漓的。
我上初中那会,大概是九八年,电脑开始接通网络,可以用电话线拨号上网,速度超级慢,我们家有个亲戚是在附近开网吧的,于是我爸和他商量,拉了一根超级长的网线,跨过六楼房顶,下探到我家五楼的窗户,钻个眼,穿进来,插到从省会城市买回来的主机上,就可以高速上网,畅游世界了。我也是那会开始接触社交媒体,玩网络游戏,打一款叫做《魔力宝贝》的网游,用QQ疯狂与陌生人聊天,第一次体会到屏幕里跳动的实时文字所能够带来的几乎无延迟的交流,这背后隐去的自我形象,给了幼小的我充足的安全感,我所打出的文字无惧好坏,也不论是否被接收,只是输出而已,发泄而已。这是远古社交媒体给我的印象,在那个极其非主流的年代里,网络的突然涌现拉近了你我的距离,这是见过最多的一句话,好像确实为很多人解决了内心孤独的隐疾,因为你的情绪不再是一对一的倾诉,可以一对多地发散,可以贴上你的状态,可以发表帖子,可以收获更多的关注和看似善意的一个个温暖的句子。
现如今的社交媒体就五花八门了,不仅仅局限于打字聊天,直播、论坛、配对、倾诉,各种平台都很成熟地想方设法让人和人更近,更没有束缚,更容易得到满足。它们的目的是解决孤独的吗?是让一个宅佬可以不用走出家门便肆意获得友谊、爱情,甚至亲情的吗?我觉得不是,它们的目的就是单纯的盈利而已,附加而捎带的社会责任感是有,也不否认,但人会因此而变得如愿吗?
我是一个特别喜欢聊天的人,喜欢与任何人聊天,当然是用手机,线上是有安全感的,线下其实是很社恐的,会担心在交流内容以外对我的其他评价,用得最多的字是哈哈哈,这种皮笑肉不笑的虚假感为我塑造了极其鲜活的网络性格。我也曾经在平台上发布类似心情的帖子,求助于任何可以救命的稻草,摆脱自身无聊和身体短暂疾病时的苦楚。时间久了,会有一种麻痹感,小窗口下的繁杂射光文字都是来自同一个方向,似乎与我交流的只是某种高级AI,在扮演不同朋友角色时发出的不同反应,可以高效而精准地击中我的软肋,使我在线上贩卖自我矫情时得到缕缕宽慰。破碎感也是随即而来的,当手机从手中撤离,无比的慌乱是社交媒体依赖的后遗症,时不时总想瞅两眼,去刷极快的短视频,去搜索自我敏感的字眼,去拓展和参与,奶头乐的说法是有道理,满足后可以暂且摆脱孤独,好像有一群人在这儿,作为某种背景板,在你身后陪你。
但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冰箱里仅剩的两颗鸡蛋昨天已经吃完了。面包还有,吃了一半忘记封口,已经发硬。楼下的大妈一早就开始晨练,往往会喊出恼人的口号。楼上的下水道坏了好几天,总能听到轻微的滴水声,像滴在耳垂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才想起洗过的衣服没晾,去操作洗衣机时,发现地上都是水,猫把排水管又扒歪了。上班时间是早上九点,车程很近,十分钟足够了,办公室里敲敲打打,聊着昨天新闻上的热点事件,泡杯咖啡试着回应几句,能看到他们嘴角还有早饭的食渣,眼角没有抹匀的乳霜,新换的眼镜,跷起二郎腿时上下颠荡的脚后跟。有一堵墙,像是在隔绝这些能看到的真实,更愿意低头去看一个个框,点击多次不同的按钮,像往海里扔鱼饵,不停地撒,漫无目的,情绪变得异常廉价,可以出现在任何奇奇怪怪的场景下,也不再是句句都有回应,好像大家都适应了交流的单向性和自我中心的世界观。孤独就像一个下垂而尖尖的凿,人在网络中走得多远,它就会凹陷得多深。
这里的孤独就不再表示大师的心境,常人情感的闭合是内扣的抑郁状态,社交媒体的多渠道探索可以浅尝辄止,线下的肌肤之亲和大自然的拥抱,是万物发展的规律,也是内心平和,享受孤独的绝佳方案,没有之一。
责任编辑:梅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