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


快和静不是反义词,快节奏和宁静不起冲突,因此问题不在快节奏,也不在快节奏中的宁静不好找,问题在于:生活中属于自己的……

我们生存的世界没有绝对的快或绝对的慢,快慢是比较出来的。也没有绝对的宁静,宁静同样是被比较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不受侵扰的情绪状态。

如果外界所追求的快,和你的节奏一致,不太费力你就踩上了每个鼓点,那么这个快节奏对你来说是舒适的节奏,生活在舒适中的人情绪当然是稳定的,不会再去寻求什么宁静。这很好理解。(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快节奏生活不是自然生成而是人为造成的,我们必须承认这世界上有人具备内心毫无波澜保持快节奏的能力。)

真正让稳定状态失衡的,是进入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快所导致的失序、混乱,或因为追赶外界设置的快而陷入的失控状态。

大多数人属于后一种情况:无法心平气和保持宁静,是因为在生活中失去了自己,以及属于自己的节奏。

该睡觉的时候在刷手机,既然公众号说了这是白天没有得到充分休息的心理代偿,它就是正当的;该集中精力的时候神智涣散,因为没睡够;该休息的时候开始为刚才没做好的事感到愧疚。刷手机吧,用精神麻药麻痹愧疚感。结果朋友圈里三个朋友在度假,其中一个今年第二次海外游;一堆朋友在晒孩子的钢琴表演、口才、文章、书法或者画;一个朋友拿到了注册会计师证,一个朋友拿到了注册结构工程师证;一个朋友挎着香奈儿包包靠在新买的法拉利车上。更前面的凌晨十二点半,刚升上经理的比你年轻的同事晒出抱着孩子对着电脑加班的照片……啊,升那么快还那么卷,让不让人活了?

差不多的年纪,朋友们都人上人,而你是牛马。喝完咖啡还得把落下的工作赶上去,兴许晚上得加会儿班。和爱人的工资还完房贷给孩子报完兴趣班缴完各项生活开支所剩无几。气人的是,孩子从学习到兴趣,都没能表现出多少过人之处。车开了十年。房贷还有二十年。而你搞不清楚到底从哪个步骤开始掉队。兴许输在起跑线上,兴许从来就没有什么起跑线,你的顶棚是别人的地坪。还得怪父母吧,他们那时候怎么就不知道努把力。一想到孩子将来也会用同样的心态责怪你和你的爱人,打了个寒颤,突然有了点动力:明天,不,今晚开始不刷手机早点睡,明天早点起,集中精力做事,下班回家陪陪孩子,辅导他作业,过一种健康、向上、有奔头的生活。

从今天开始努力。决心已定。

到了今晚……

循环,循环,循环。恶性循环。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现在的问题是,连无能都是外界强加的——失落来自和他人的对比,动力来自比输了想稍微赢一下,痛苦来自想赢的动力竟然只持续了那么一小会儿。

当短视频、朋友圈里别人的生活成为参照,而你又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思考真正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生活,你会倾向于不断调整姿态和步伐去追逐那些虚妄的,精装过的,掩饰过瑕疵的假象。烦躁,累,焦虑,疲倦,想停下,发现找不到停下的合适时机。更可怕的是,付出那么多精力,事情看上去却并没有朝着想要的方向进行。哦,对,最开始想要的方向是……什么?

所以失去宁静不是因为快节奏,失去宁静是因为在信息轰炸中过分暴露自己,过分迎合杂音,让杂音成为主导,淹没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你知道吗,哪怕你体内装着的是汹涌的大海,咆哮的怒音,喧嚣的重金属,只要它是属于你的,内心的,真正的声音,那么它对你来说就都是宁静的,和花开花落的声音一样,能让你因为宁静而感受到绽放的力量和凋谢的肃穆。

试着把目光从外面拉回来吧。跑步、冥想、大声朗读、看书,认真学一首英文歌,rap也行,感受说外国话时舌头和喉咙之间不同的互动;和小朋友一起观察蚂蚁、春天的花蕾、不知疲倦的鱼、鱼缸壁上新出现的小蜗牛……

诸如此类,大量去做喜欢的和不喜欢的、无意义无结果的事,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事,用这些取代短视频和朋友圈里经过剪辑的繁荣假象。本着不与自己为敌,不给自己使绊子的原则从这些事里找出擅长的,愿意持之以恒且不感到为难,而感到自己比昨天又好了那么一丢丢的,能每天积累哪怕小小一点成就感的,仅仅为了取悦自己的,一件或两件事——哪怕这一天什么也没做,但只要做了这一件或两件就会感到欣慰的小事。去找它,找到它,善待它。让它扩张,一点一点,从时间分配上,从内心的占比上,让它的声音渐渐盖过外面的浪潮。

有天你会发现,世界虽然还是和原来一样喧嚣,可你没那么在意了。你有你的背景乐,你踩上了自己的鼓点。快节奏慢节奏,都是你说了算。

而宁静,就蕴藏在这个你说了算里面。

责任编辑:梅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