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将带薪年假花费在什么事情上?
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我只做了一年,年假被我花在了跳槽上。而第二份工作,规定入职满一年才给年假。所以,等到工作的第三年,我看着OA里年假余额从0变成5时,已经有点恍惚:这东西能干嘛?人一定需要年假吗?
瞬间被自己的想法震惊。原来人被规则驯化只需要两年的时间。坦白讲,上学时我并不是一个每节课都会出现的人。就这样自由惯了的我,竟然一天不落地上了两年班,并在两年后发出“年假能用来干嘛?”这样的疑问。
于是逃离职场、消除“班味”被我提上了议事日程。同大多数打工人一样,旅行自然是短暂出逃的首选项。第一步是凑假,找到最近的法定假日,请几天年假和周末搭桥,凑出一段“请2休5”的小长假;第二步便是旅行本身,提前一个月做攻略、订民宿,按照社交媒体上推荐的打卡清单列计划,从景点到美食,力求面面俱到、不留遗憾。
为了提高年假利用率,我买了一大早6点多的机票,不到4点便起床赶往机场。值得一提的是,凌晨4点多的机场还是很空旷的,没什么人,十分安静。在旅行的过程中,我也尽量按照计划,力争把每一项都走完。等到旅行结束,我却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回想起几天的假期,反而是疲惫多过了放松。
小时候不理解父母报赶场似的旅游团,长大后自己列清单当特种兵,仔细想想,其实是一个相似的逻辑在作祟——“好不容易出来一趟,一定得多去几个地方。”这种逻辑背后,我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快节奏的工作以及对休息需求的压抑导致了一种补偿式心理——一旦休假,就要报复性玩回来。因此,原本用来调整身心的假期,变成了一场精心策划的出逃。另一方面,职场内卷加剧,松弛感的缺失也反映在对待假期的态度上。效率至上的思维方式让我想要竭力压榨假期的每一分钟,看不得一丝一毫的空闲。
要是能重来一次,我不会再给自己安排得这么饱和。毕竟旅行嘛,最重要的是开心,又不是只能来这一回。如果还是紧绷绷地完成KPI,那和上班有什么区别!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打卡和特种兵不好,只是这种方式不适合我。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找到让自己舒适的那一种,才算不枉度了这年假。
后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在朋友圈里以“年假”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也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选择。
有看展追星的,有宅家健身的,还有远渡重洋滑雪的。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跑去禅修的朋友,在黄墙黛瓦的寺庙里住了一个礼拜,四点半的早课,五点半的早饭,每日清斋淡饮,钟磬鸟鸣。
年假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生活的期待和焦虑。它不仅仅是一段休息时间,更是一个重新审视自我、调整方向的机会。我们可以主动按下暂停键,也可以去探索生命的未知。无论作何选择,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在忙碌中始终保持与自我对话的能力。
最后,愿我们都能在年假里找回被推迟的自由,将属于生命的分分秒秒,归还给生命本身。
责任编辑:舟自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