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经历对人的性格有哪些影响?
都说内向的人没有朋友,他们只会被外向的人领养。可是有些人i到连领养人都束手无策,这个人就是中学时代的我。秩序敏感,独来独往,很有界限感和分寸感,谁对我好第一反应是拒绝,拒绝不了也会想方设法回礼。欣赏不动娇娇嗲嗲会撒娇的性格特质,谁向我撒娇就会起鸡皮疙瘩,立刻退避三舍。很久很久以后,我才知道这原来是“回避性依恋人格”的表现。
说到这种人格的养成,就要追溯到童年时期。
据说回避型依恋主要跟早期依恋关系和家庭教育有关。也许你见过短视频平台上被失能父母生下没有得到精心照料的婴儿吗,他们大多眼神空洞,神态麻木,不哭不闹,缺乏一般小孩的灵动活泛。这是因为婴儿期如果长期遭遇养育者的情感忽视,或者需求没有被及时回应,会导致孩子形成“习得性无助”,这种情况下,小孩会通过压抑情感需求,过度独立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我倒没有那么凄惨啦,我的回避主要基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我从小学四年级起开始上私立学校,相较于免费的公立教育,私立学校的学费对我们家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所以我从小就知道“我爸挣钱不容易”“家里没钱没背景,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有出路”“要是贪玩就对不起我爸对不起我妈对不起所有人”,小小年纪就被植入了“学习脱贫改命光宗耀祖让家人扬眉吐气”的信念,然后顺理成章长成一个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和名副其实的卷王。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现在看来这是多么畸形病态的教育理念,但当时的我深信不疑,简直拿命在践行,初中入学将将擦边混入年级百名榜,一年不到就卷到年级第一了。早上第一个进教室,晚上回宿舍继续挑灯夜战,吃饭五分钟内完成,上个厕所都要带本单词书,永远行色匆匆。
后来无数个朋友吐槽我走路太快,好端端地走那么快干嘛,我悻悻解释原因,不由自主就上强度了,上学养成的习惯,那会儿为了节省时间去学习,干啥都用跑的,所以散个步都能散出竞走速度。
极端的自律就导致极端回避,具体表现就如文章开头说的那样,我把自己和他人都工具化了,无法接受并回应无缘无故的好和善意。什么,你要跟我做好朋友,建立深度情感联系?算了吧,太麻烦了。感谢当初热脸贴冷屁股百折不挠感化我的好朋友,她让我领略友情的美好,教会我“爱可以是没有条件的”,不然到现在我可能还是个没有朋友不招人喜欢的讨厌鬼。
再之后读了一些书,走了一些路,才了解原来我的养育模式叫亲子关系倒置,正常来说,父母作为养育者是应该提供爱与安全感的,但由于他们自身的脆弱和局限,反倒一味向我展露苦难和负能量,比如我解决不了的婚姻矛盾,工作难题,生存压力,试图从我这里寻求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这种索取让我感到焦虑,因为无法提供帮助而感到自我价值感缺失,同时因他们的无能为力而感到恐慌无助。长此以往,一旦有人对我撒娇亲近,首先唤起的是我需要再次照顾一个脆弱的人的恐惧,我会本能抗拒这份负担。相应地,也可能错失很多美好的链接。
小时候的经历对我的影响也许体现在,童年已经过去很久,不过迄今为止,进入亲密关系对我而言依旧是艰深的难题。
责任编辑:梅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