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经历的“经济上行期”是什么样子的?
去年夏天,我习惯性地收拾屋子,忽然从一个柜子的最底层摸出一瓶没有开封的全新香水。看着这瓶香水,我陷入了沉思之中——“我到底是于何时,何地,购买的?”
想了一阵,我终于意识到这是我托朋友从国外代购回来的,这瓶香水价格不菲,花了我五分之一的月工资。那还是2016年的事,我在老家一个单双轮休的合资公司工作,每个月发完薪水,几乎都投入了热情的买买买中。
这就是经济上行期的美丽,你觉得仿佛在一艘豪华游轮的头等舱内,哪怕口袋里没有多少钱,都想要一掷千金,参与这海上旅行的盛景。而周围那些与你身份背景截然不同的人,他们也都喜气洋洋。不管有钱,没钱,都愿意掏一部分出来,买个开心,买个快乐。
这就好比一个杂耍艺人带着一些气球经过甲板,尽管他的表演不那么尽如人意,但每个人都愿意从口袋里掏出一点钱,扔到他的袋子里。这就是经济上行期的感觉了——我们时而是游轮里的乘客,时而是这个无所畏惧的杂耍艺人,总之,那会儿对生活的最大感触是,钱是流动的。
我们愿意为了新兴的消费品牌掏钱,也愿意为了儿时买不起的国外品牌买单,所有广告行业的品牌定位都是,我们需要做消费升级。是的,什么叫升级?就是把一个肉夹馍卖出三个汉堡的价格来。
我这么说,你可能觉得夸张了,但你回忆下,那些年出现的新兴消费品牌,有多少是有着巨大溢价空间的呢?
溢价是吧?可我们不在乎。
那时的喜茶,光排队就能排三个小时,而一杯的到手价格很有可能超过三十元。
我们默认,贵=好,广告铺天盖地地宣传着,人要对自己好一点。商家不但用各种溢美之词去哄女性消费,也怂恿男性为各种消费买单。
当然,这一切消费的基础就是,大部分人都能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一小部分人可以找到比自己预期还要理想的工作,失业这个话题几乎不存于社会的讨论氛围里,跳槽是大家吃饭时议论最多的东西。
为何议论跳槽呢?因为跳槽一次就是涨薪一次。
和如今胶着的就业情况相比,当年找工作需要的时间极短,能拿到的结果也都还不错。
我记得自己经常骑驴找马,就是还在头一家公司干着,就开始偷偷面试去找下一家的工作,一般面试一到两周就可以拿到两到三个还不错的OFFER,我还可以在这两三个工作里选来选去,看看到底哪一份性价比最高,最有职业发展空间。
工作只取决于你愿不愿意找,愿不愿意去,不存在没有地方要你。
当时连我这样学历背景一般的普通人都有机会进入外企和民营大公司,而名校毕业生的选择就更多了,新兴的互联网大厂几乎都摆出了很高的诚意,还有很好的待遇。
在还算欣欣向荣的就业环境下,去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大城市,性价比也是高的,尽管有高额的房租需要支付,但即使是一个普通的二本、三本毕业生也可以利用城市海量的就业资源来达到用较低学历进入知名公司的机会。在经济上行期,对人才的需求是井喷的,机会平等地摆在每个人的面前。
那会儿,只要开始找工作,投简历,几乎每天都能接到许多的电话,面试也不复杂,我记得我面试小米的时候,当天就下OFFER了,一共两轮面试,均在一天内搞定,而如今,这般景象怕是不常见,听朋友讲,如今三面、四面都属于是家常便饭。
就像经历过美国经济大萧条期的人,也同样在其人生的早年遇见过经济的繁荣期,无论如何,所有的经济周期都是会波动的,人无法决定自己活在哪一个经济周期。
记得家里的老人经常喜欢念叨一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既是讲的人可能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人生际遇,也是在说,我们不能光看眼前的情形,还需要“风物长宜放远量”。
按照人类的预期寿命,几乎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遇到一段经济上行期,一段经济下行期,对应每个人的人生阶段,感受又大有不同。但无论如何,这并不是我们普通人能够左右的。我们能做到的,大概是坦然面对一切,明白究竟什么才是自己生活里的真正所需。
说得更接地气一些,有钱就多花,没钱就少花,无论日子好坏,总能过过去的。
责任编辑:舟自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