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自己争取过最大的一次机会是什么?
我的人生平平无奇,偶有一些命运转折,但几乎都不是主动转折。思前想去唯一算得上是自己争取来改变人生轨迹的机会发生在2018年。因为成为了职业生涯的起点,所以应该算得上是最大一次机会。
高考之前,老师和我都觉得我将“生是中文系的人,死是中文系的鬼”。还不知道自己能考哪所大学的时候,已经定下了想读的专业。后来填报志愿,我爸稳定发挥,开始批判我的选择,以学费相要挟,要求我填报法学专业。
记忆里2015年的夏天没什么特别,就是在填报志愿的那一周和我爸吵了很多架。最后迫于学费的淫威,在爸爸选的一众法学院里选了离家最远的作为第一志愿。此后,真就是寒来暑往,只在一年两假时回家。
法学院的入学宣誓很神圣,神圣到我每次回忆都觉得自己可以试着做这行。于是从大一到大四,从民法、刑法,到法理、法制史,我在每一门课程里寻找自己的未来。2018年我大三,眼瞅着就要在“复习法考准备找工作”和“复习考研准备升学”之间抉择,但我还是没想好自己想做什么。
“零几级有位大师兄在北京做娱乐法业务,你要不给投个简历试试,看看是不是感兴趣?”
师姐的消息从微信对话框里弹出来,我噌一下坐起,一头撞在了上铺的床板上。
上铺的室友探下头,关怀中透露着八卦:“没事儿吧你,大晚上的激动啥呢,暗恋对象给你发微信啦?”
“别说这种梦话,找实习呢。”
我躺回逼仄的小床上,举着手机将律所的名字和师兄的姓名全网检索了一遍。最后耷拉着脸,给师姐发消息:“师姐,我怎么找不到招聘邮箱啊,哭。”
“你这么一说,我好像从来没看到他们团队发过招聘。”
不是,姐,你玩我呢。
北方冬天,宿舍暖气过足,热得人烦躁不安,辗转反侧。
印象里,最后决定爬起来给律所的微博发私信询问招聘事宜时宿舍已经熄灯了。我窝在矮小的宿舍床桌上,在手机备忘录里一字一句斟酌求职信的内容,反复阅读之后复制、粘贴到了微博私信界面,并期待对方的微博运营上线后能被我的凌晨求职的诚意所打动,能把内容转发给老板或者人事。
不得不说,发完求职信之后,宿舍不闷热了,人也不失眠了,一觉睡到大天亮。
第二天一早,我并没有收到回复。
很合理,我安慰自己,运营还没有上班。不过到了中午,我已经开始后悔了,是不是太唐突了一点,微博求职看起来实在不怎么正式,我还把个人信息透了个底掉。
待到下午,已经从有点后悔,变成有点丢脸。毕竟凌晨写的求职信,白天读起来,略显矫情。
好在,律所的运营天使在第二天下班前解救了我,用一串邮箱账号和一句:“同学,感谢关注,请把你的正式简历发到这个邮箱。”
收到消息的第一秒很兴奋,但从食堂回到宿舍,直到打开电脑发简历的每一步,人其实都是懵的,直到按下邮箱发送键之后,才觉得自己又回到了人世间。我后来的人生里经历过很多次这样的时刻——事儿先懵着干了,干完之后才反应过来:诶我就这么做到(完)了?我把它们一律命名为“命运推手时刻”。
简历发出后的第二周,我收到了面试电话,很不幸,我发简历的时候忘记了我还没有放寒假。人事老师跟我约的面试时间恰好是我最后一门课的期末考试当日。
我仍然记得我是在校门外的公交车站接到的电话,为了避免人多嘈杂,我默默走到了车站背后,小心翼翼地询问,面试能不能延期,我还得考试。
“可以,那你等你考完试后面的那个周一可以吗?”
我如释重负,算了算日子,头点得比小鸡啄米频繁:“好的好的,谢谢老师。”
车站的背后是胶东半岛的沙滩,晶莹、透亮、一望无际,和我梦想的人生一样;但面试电话的背后是车票、房租和学院的学业实习报告,一件比一件难搞。
我爹原本计划让我毕业回家考公,当个正义的检察官,完全没想到我找了一份要花钱上班的实习。他对此分外不解,但在我顶着大雪在操场上绕圈打电话的坚持里,他同意每个月支援我一千块,剩余的让我自己想办法赚,实在不行就去住青旅。
我以前觉得他像是那种主角一天打三份工的逆袭小说看多了,才会对我有这种离谱的期待。后来发现,他是真打过好几份工,我确实吃不了那个苦。
一个孩子如果在便利店打工,你可以跟她说隔壁咖啡店也招人,要不要再看看;但如果他在律所干苦力,能把这一份工打完,他已经很厉害了。
我其实差点就决定揣着那点钱在北京住青旅了,结果这事儿不知道怎么被奶奶知道了。因为怕打扰我上课学习,奶奶平时不太主动给我打电话。那时少见地一个电话直接拨了进来,开口就是输出,劈头盖脸把我爸和后妈好一通骂,然后跟我说:“囡囡,你好好面试,面试通过了奶奶给你付房租。”
我爸让我实习住青旅的那夜,雪其实挺大的,11月的胶东半岛,随便一场雪都能过脚脖子。但现在想来,再大的雪都没有奶奶那一通电话压得人喘不过气。
期末考试结束,我买了最便宜的一趟红眼航班,抵达北京,在约定的时间里去律所面试。一切都很顺利,最后唠闲嗑的时候,律所主任问我:“你房子租了吗?”
“没有,不过已经看好了,如果我能顺利录用的话,就去签合同。”
“什么时候到的北京?”
“昨天。”
很多年以后,我在这家律所正式任职律师助理,成为执业律师,然后为了自己的人生规划离职。离职面谈的时候,当年面试我的律所主任说:“我一直觉得你很适合做律师,你身上有一股子闯劲。”
这句话我只认可一半,我适合做所有我想做的事。
当年为了抓住这个机会其实不只有过金钱上的窘迫,学院对学业实习管得很紧,担心学生随意盖章糊弄,轻易不放学生自己找实习。那时候为了能在北京继续实习,辅导员、院长、书记都被我“骚扰”了个遍,最后是院长亲自和书记确认我真的有在外地兢兢业业地实习,才过了学院那一关。
那时候只觉得是个很不错的实习机会,我好像可以在这份实习里找到一些未来工作的灵感。现在回看,才知道这几乎是我职业生涯的开始。我从这份实习里了解娱乐法这个领域,然后考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回到这个领域工作,又从行业法律顾问跨进到娱乐业里。哪怕只问我人生中遇到的最大机会是什么,我思来想去也只能是它了,但费尽心思抓住它的那一瞬,我以为那只是一份简单的实习。
责任编辑:讷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