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义是不是推动社会向前的最好选择?
功利主义行事以利益为目的。利益不见得都是经济收入,利益可以是实用效果,现实问题的消除……无论是什么,回报是功利主义唯一的指导思想。努力不能白费,事情不能白做。这一点应该没有歧义。
社会向前这个概念,就比较难定义。如果生产力,经济水平,生活水准,消费层次等等可量化的指标的明显提升,能够代表社会向前,那么功利主义当然是最佳选择。
但可量化的社会向前,大多数情况下建立在损耗资源(无休止的森林采伐、矿业开采等)、损害个人健康(矿难、矿工尘肺病、上班族亚健康、过劳肥、过度加班导致猝死等)、牺牲个体利益(建立水电站时一村一镇的强制搬迁,城市化建设初期的强制拆迁等),以及忽略思想道德水准、文化发展、精神关怀等指标为代价。
举个例子,一个收入、生活水平比十年前高出很多,被众人追捧的人,因过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工作上,导致身体不再健康,患有焦虑症,失去同情心,家庭生活濒临分崩离析,那么和十年前相比,他是前进了还是后退了?
社会同样。
因而社会向前应该是个综合概念。从综合的角度来衡量社会前进的标准,那么功利主义不见得是最佳选择。
比如,电灯和飞机,这两项发明肯定是推动社会(技术上)向前的两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众所周知的故事里,发明电灯的爱迪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而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经历的不仅仅是失败,还有一众“头脑清醒”的人的嘲讽。
若单单为功利,恐怕很难克服那样多的失败和众人带有羞辱性的眼光。功利当然可以产生动力,但功利难以支撑看不到尽头的失败——当看不到任何回报的希望,动力就会逐渐消失,因为其目的是功劳和利益,失败无法给予。
功利主义当然也接受失败,失败可以,次数有限。这是当下流行的词汇,叫做止损。
及时止损意味着及时放弃、及时改变目标。普罗大众这么做没问题,取得推动世界向前(尤其从无到有的创造)的成就的人往往需要一些在他人看来已然是愚蠢程度的坚持。这个坚持,除了对所从事行当的巨大热情,背后一定有理想作支撑。
和功利不同,理想可以源源不断地创造动力,因为理想的本质不是到达——能到达最好,但那是附带结果。理想的本质是做某事的过程,过程就能产生愉悦,失败的结局也无法抹杀已经产生过的愉悦。于是一再失败一再重振旗鼓做下去。成功是额外奖赏,失败也绝非惩罚。
爱迪生和莱特兄弟因为各自的发明最终得到巨大回报,这是我们对他们故事耳熟能详的原因——取得了耀眼的成就。他们的成就建立在自己失败的基础之上,于是失败也被谱写成回报必然到来的一段漫长前奏。
更多科技、工业、医疗、学术研究、社会文明的进步和成功,是建立在无数他者失败经验的基础之上。成为奠基石的失败者们被历史湮没了(不符合主流故事模版),他们出力却没得到回报,可社会向前发展的进程里,踩进过他们的脚印。
学术、医疗、历史研究等等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进步,可能需要走很多弯路、岔路才能找到那条相对正确的路;可能岔路才是正确的路;可能终其一生都在路上,看不清终点。这些几乎都是高投入低回报(乃至无回报)的,反功利主义的行为。比如被说烂了的梵高、卡夫卡,他们所做的,没有给他们自身带去过任何利益。可终其一生,梵高全身心画画,卡夫卡没放弃过写作。画画和写作是他们生命构成的一部分啊。卡夫卡甚至留遗言让好友在他死后烧掉所有文稿(还好没烧)。
梵高的画、卡夫卡的文章,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我想这里无需赘述。
社会是个虚拟概念,是整体。个人是具体概念,是个体。先有个体才有整体。而大多数人在欢呼某些数据的提升时往往忘记了这一点。只看到整体带动个体,没有看到个体构成整体。当个体的认知能力、价值观、人生观趋同时,个体便更难从整体中剥离。眼下的情况是,功利主义为主体的商业所主导的文化产品、社交媒体,一方面为了利益,无节制迎合大众需求;一方面为了投资不至于打水漂,无节制迎合审核机制,导致文娱、传媒产品价值体系单一,长久积累下的结果已然呈现:大众思维固化,道德标准无弹性,只有攻击没有讨论……
多年前曾昙花一现的文化多元,已成为不可追溯的历史。
尤其最近看20世纪初国内外一些学者和作家的书,惊讶地发现书里所阐述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即便放到今天也是理性且超前的。扭头再看当下社交媒体的一些争论和发言,会忍不住想,社会真的是在进步吗?
综上,功利主义也许是社会以经济为导向的部分向前的最佳选择,但不是社会整体向前的最佳选择。
责任编辑:梅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