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人要求你免费提供专业帮助,你怎么回应?

当别人要求你免费提供专业帮助,你怎么回应?


我曾是一名律师,一个被要求免费服务的重灾区职业。当然,这种被要求并非从开始从事律师时才有的,从我踏入法学院起,从身边有人知道我是法学生时,这类求助就已经开始了。

如今我再遇见免费法律援助的要求,如果不想应付,大多能以一句“我已经不做律师了,记不太得了”迅速回绝,再有追问则可以加一句“我可以给你推荐有经验的律师”,委婉提示该项服务需付费。

不过在学生时代,还是为这些免费要求付出过不少没必要的心力。这种“不必要”并不单指我为此“浪费”了时间,也同样指求助人问错了对象。身边的爷叔姑婆们大多觉得,你是学这个的,我问你点事儿怎么了。可惜他们和还没毕业的法学生都不知道,高等院校的法学理论教育和现实社会的法律实务其实是全然脱节的。尤其是“交通肇事”“民间借贷”“婚姻家事”这类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他们频繁遇到的法律问题,比起咨询家里那个挑灯夜战考上五院四系的专业学霸,远不如付30分钟咨询费问问隔壁普通本科毕业但在相应领域浸润过的年轻律师。

我的某一个远房亲戚曾说“家里有个学法的,我何必去花那钱问别人呢”。是的,很多人觉得花点人情就不用花钱了,可他们既不考虑自己有没有这个人情资源,也意识不到人情比钱贵。

当然最重要的是,在专业服务这件事上,免费比付费的代价高得多。我曾经在地铁上接到过某个亲戚的电话,开口就问民事诉讼的相关程序,连自我介绍都没有,还得我问,对方自报家门后,我脑子里把认识的人都过了一遍,最后生出一句:“什么,谁?”考虑到这个电话不是我妈给的就是奶奶给的,也没好意思拒绝,于是对方问什么我答什么,不问不说。她问我诉状怎么写,我告诉她法院官网下载;问我怎么提交,我告诉她送到立案窗口;问我后续呢,我说等法官联系你开庭,等判决。

她没问,我也没说的是,诉讼材料需要根据被告数量准备,立案后需要主动联系法官除非你不在乎多等两个月,诉讼缴费时限、案件代理思路、证据梳理工作、类案判决情况、乃至执行情况一概无法在简短的免费电话里详尽说明。至于问我能赢吗,我能说的是“律师不能做胜诉保证”,没说的是“赢了判决≠拿得到钱”。

我当律师的时候,常觉得民商事的诉讼律师有时候其实就是根据现有证据或可以获取的证据对案件进行“故事创作”,思考如何向法官“讲故事”,我们曾经开玩笑,某种程度上而言,“民商事诉讼活动≈同人创作”。当然这并非虚构,而是在现实情况下选择更适合当事人的故事切入点,并确保故事的法律依据扎实、证据充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所以严格来说,“民商事诉讼活动≈非虚构创作”。我一直觉得这才是诉讼律师的魅力和价值。这种价值,是你免费问我程序问题,所得不到的,因为我要烧死大量的脑细胞,进行有价值的脑力劳动。当然如果你觉得案件简单,不需要复杂创作,你可以选择消耗一份浅薄的人情,然后自己跑,多跑几趟,花点时间和精力。

我也曾经因为过于直接地“计较”付费问题,被亲友指责“冷漠”。这似乎是所有咨询服务类职业人士的宿命。“不就是找你写个xx吗”“哎呀我就一个xx问题”“这对你来说应该很简单吧”,这种话应该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吧。我一直觉得不可思议,邻居家小卖部2块钱一瓶的矿泉水大家都不好意思白喝,却总有人可以张嘴就让律师免费提供对外售价2000元一份的合同修改服务。被拒绝就开始道德绑架、恼羞成怒“你这人真是人情冷漠”“亲戚朋友之间帮个忙怎么了”。当然,这些都算是好应付的,毕竟对方向我展现了攻击性,我可以理所当然地回复:“我和你很熟吗?”

最叫人想翻白眼的是半生不熟的朋友,张嘴就说“下次请你吃饭”。我因为免费帮忙提供法律服务已经收到了“百家饭”的邀请。有的朋友真心想请我吃饭,我真心实意地拒绝。北京这座城市,海淀和朝阳都算异地恋,一起吃饭还得找个中间地带,扛过拥堵的晚高峰、等待漫长的餐厅叫号,就为了吃一口全国连锁的预制菜,除非我真的想见你,否则实在叫人提不起兴趣。有的朋友假装想请我吃饭,我假模假样地接受,心里记上一笔,懒得当场拆穿。一次两次还好,次数多了,总觉得诡异,直到有一次忍无可忍,在朋友圈发了条动态:“我是个律师,不是个要饭的。”当然,独立律师为了一个耗时半年却只有两千块的律师费的案件满世界奔波,授薪律师成宿成宿地熬夜看证据就为了从合伙人手里赚一点微薄的工资,怎么看都确实很像要饭的。

年纪见长之后,遇到这类问题也有了新的解决方案,可能和年纪无关,主要是经验丰富了,任何亲戚朋友的小问题都可以用一句话解决:“不好意思,我干的是影视娱乐行业的法律顾问,你说的这些我不了解。”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免费专业服务都不能提供,当你真的是我的朋友,你尊重我的脑力劳动,我也会真心实意地拒绝你的付费,并全然愿意给你提供我力所能及的帮助,如果真的疑难复杂又非我所擅长的问题,我也会真心实意地告诉你:“我认识熟悉这个领域的靠谱律师,我可以推荐给你。”

责任编辑:讷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