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审美是不是会停留在自己的年轻时代?

人的审美是不是会停留在自己的年轻时代?

 

我已经不记得自己多久没有听歌了,不是没有歌听,而是过耳的新歌没有一个是我感兴趣的。我既不喜欢如今年轻人追捧的各路rapper,也对网络神曲没有好感。

那我喜欢听什么呢?我喜欢听周杰伦。

有一阵,我对周杰伦和五月天产生过非常复杂的情绪,那会儿我的想法是,周杰伦的歌被那么多人喜欢,是不是太随大流了?人的品位应该小众一些。可时至今日,当我在一个破落的商场里听到《夜曲》旋律前奏响起的时候,竟感觉些微的鼻酸,还有泪水夺眶而出的冲动。

那一刻,我才不得不承认,我老了,我的审美也被冰封了,它们被安放在一个名为青春的水泥盒子里。某一天,当我偶然打开这盒子,我发现里面飞出来的分别是——TVB电视剧,台湾古早偶像剧,周杰伦的专辑。

小时候不明白三十多岁的父亲和母亲为何总是提到邓丽君,等我也到了父母那时的年纪,一切谜团被解开,原来人的审美就是会像蜡一样逐渐地固化,你以为在岁月的不断打磨下,它会变成了另外的样子,可你砸开瓷瓶,发现内里的你就是停留在了你最青春、最美好的时候。

心理学里有一个专业说法叫“暴露效应”,具体是指我们对自己熟悉的事物会更有好感。而在年轻时代,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大量地接触与吸收文化信息。在不断寻找自己的爱好时,我们也一遍一遍巩固了自己的审美。

有一个词语应该很多人听过,叫做“文化体力”,大学毕业,步入职场后,人的空闲时间明显减少,即使闲下来了,也不是想着吸收,而是想着放空,所以我们很难再有闲心去看书、观影、听音乐,而这些文化体验正是我们个人审美的终极来源。

所以,很多人都会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我们的审美停留在了自己年轻的时代。”

 

这种停滞不前,一是因为成年后,我们花了太多的时间到上班、或者处理其余的生活琐事上,没有闲心再塑造自己的审美;二是因为,人在成年后,审美也趋于固定了,很难再随着时间改变。

平时一个人的时候感觉还好,但当到了有很多年轻人的场合,我便会有一种“原来审美果然也有代沟的感觉”。比如在夏天的一次活动中,当我和一群00后坐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普遍声称自己对长剧、电影兴趣不大,而对短视频有着重度依赖。

更年轻的时候,我嘲讽年纪比我大的人的品味,感觉自己是一个无所不能,能了解最新潮流资讯,站在风口浪尖的年轻人,可当有一天,我感觉自己的审美好像跟00后,05后不太一样的时候,我竟然产生了一种深深的自我怀疑。

现在有个流行的说法叫“技术弃民”,讲的是一些中老年人不会使用最新的手机软件还有功能,那有一天,当我跟周围的人产生审美隔阂,是否也说明我成了一个“审美弃民”呢?

实际上,审美本是一种各花入各眼的事情,你既可以关起门来,抱紧自己年轻时的审美或者小众爱好,也可以敞开大门,换一种全新的态度,去研究和尝试接受当下的年轻人的胃口。审美不是非黑即白的,它本身就包含着一股流动的诗意,当不同年龄段的人围着同样一幅梵高的作品,发出惊叹之声,或许那便是最好的审美握手。

君子和而不同,作为一个上了点岁数的人,我觉得如我这般年纪的人,其实大可以不必为自己的部分审美停留在自己年轻时代而感到羞愧与自责,那本来就是一段足够美好的青春记忆。

同样的,我们也不应该对年轻人进行爹味教育,认为我们那个年代的审美就如何如何对,这个年代的审美就如何如何不堪。

美需要时间洗涤,当岁月流逝,真正流传下来的那些闪闪发光的东西,必然是会得到不同世代的人的喜爱。

于是,当我有一天走进一场布满了年轻人的演唱会,和他们一起唱着五月天的歌,看着他们青春洋溢的面庞,我有了一种久违的感动,仿佛自己也年轻了好多岁,仿佛自己也变回了青春的模样,和大家一起笑着、闹着、唱着。

责任编辑:舟自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