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人们普遍比二十年前心思深了?

是不是人们普遍比二十年前心思深了?


八九十年代的武汉,每逢夏夜,大街小巷上总是摆满了竹床阵。武汉久有火炉之称,夏季炎热难耐,在空调尚未普及的时候,人们为了夜里有个好觉,只能搬着竹床去大街上睡觉。

这在当下这个年代,恐怕是无法想象的。母亲告诉我,在她小时候,几乎都是几家几户连在一起的住房模式,邻居间不分彼此,比亲人还像亲人,她小的时候经常窜到别人家里吃饭、玩耍,跟别人家的小孩共枕而眠。这几年,每每看到社会恶性事件的新闻,她都要长吁短叹说:“还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单纯啊。”

仔细想想,这个单纯到底体现在何处呢?或者换句话说,为什么过去的人没有现在的人心思深呢?难道就真的对他人没那么多防备之心吗?

我想最直接的答案是过去是一个熟人社会,大家的社交圈很窄,邻居往往都是认识数十年的老熟人,若是厂区子弟,那可能和邻居大半辈子都生活、工作在一起,所以出了事,是很容易找到人的,人们彼此之间并不敢做出太出格的事情。

而当下是一个网络社会,陌生人社会,今天跟你聊得好好的人,明天转头就可以给你拉黑,人和人的关系由脆弱的网络联系在一起,所以人际关系里也充满了“背刺”等听起来颇为暗黑的词汇。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就此得出一个结论——人们普遍比二十年前心思深了?

一个人的心智水平,是由接触到的信息量和生活经历还有思考能力综合决定的。这几年我最大的一个感触是,如今的小孩特别早熟。他们在还没有完全体验过真实世界之前就提前沉迷于虚拟世界,而网络上的信息一直是过载的。

这种超过人处理能力的信息量会让人陷入左右脑互搏之中,最典型的就是引发你对自己的不信任和对其他人的生活方式的盲目追逐。所以与其说是“心思深了”,不如说是“欲望重了”。

层层叠叠的欲望使人的脑袋如同罩着一层迷雾一般,所有人遇到事情的第一反应就成了“我会不会吃亏了?”“如果我表现得不够强硬,别人是不是就会欺负我?”社交网络的泛滥培养了大量的被害妄想症患者,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只能强迫自己心思更深一些。

所以,始作俑者是过载的互联网信息还有不停疯长的物质欲望,而人类的心被包裹在这些幻觉糖衣之下,越来越失去了彼此之间的信任,越来越孤立,最终形成了一个原子化的社会。

信任变成了十分脆弱的东西,友情也大多变成了阶段性的友谊,“搭子文化”弥漫,人与人之间始终隔着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八九十年代那种单纯的邻居关系如今也因为单元楼可以做到独门独户,而让人失去了邻里街坊的温馨感受。

在一个“陌生人社会”,人们要作恶的成本其实也比过去要低,因为斩断彼此之间的联系变得十分容易,比如现在社会里到处弥漫的那种骗了钱、借了钱然后把人拉黑,从此消失的事。这使得人们“被迫”心思深沉起来,生怕自己一个不留神,掉入陷阱。更别论如今还有很多健身或者美容类商家,在给客户办了长期的卡之后,忽然一夜蒸发,店面消失的例子。

当下这个时代已不再是完全以熟人关系为核心的社会,人的独立性和自由度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这是一个好事,可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体两面,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也欠缺了给他人敞开心扉的先决条件。比起暴露情感,我们更习惯于隐藏情感。

“单纯”似乎从一个美好的词汇变成了“蠢”的代名词。但心思深重就真的能得来快乐吗?

有时候觉得,在保障自身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条件下,其实我们不妨尝试一种更轻盈,更单纯的生活状态,对他人少一些防备与猜测,或许这样,我们会在某些别样的时刻,收获更多的信任与快乐。不要再污名化“心思单纯”了,这其实是一个很美好的词汇呀。

责任编辑:舟自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