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嫉妒从何而来?

@好好干吧少年问:人与人之间的嫉妒从何而来?我们为什么那么容易嫉妒他人?

心理咨询师李松蔚答@好好干吧少年:

嫉妒是因为我们想要变成对方,我们觉得对方那样子也许更招人爱。
要说明这一点,首先要从“嫉妒”和“羡慕”的区别开始讲起。

我们饥肠辘辘地在馆子里排队等位,看到别人吃得心满意足,这时的心情就是“羡慕”,羡慕是针对具体的需求而发:饿的时候羡慕吃饭的;困的时候羡慕睡觉的;寂寞的时候羡慕那些找到另一半的。至于羡慕的对象,我们可能根本都不认识。只要我有未被满足的需求,就会羡慕。一旦需求满足了,比如吃饱了,再看吃饭的人就没有感觉了。

嫉妒则是针对具体的人而发,跟具体需求的关系没有那么大。当我每个月赚五千的时候,我很羡慕小明,因为他能赚一万。现在我每个月也能赚一万了,会不会感到很满足呢?——本来是这样的,但是转头一看:小明每个月赚两万了!结果我还是很痛苦。
反过来说,小明破产了,之前赚的钱都打了水漂。那么,即使我的收入没有任何改变,即使我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未被满足的需求,我的心情也会有极大的改善……
这种感情,就是“嫉妒”而不是“羡慕”。嫉妒是建立在与别人的比较上的。

郭德纲在相声里开玩笑:走过繁华的商业区,忍不住想:这里什么时候才能有一栋楼是属于我的啊?——这就是羡慕,当然有些夸张。不过啊,楼是人家王思聪的,羡慕也没用。但假如告诉我,有一栋楼是我的小学同学张三的,我遭受的打击就不一样了。“居然被张三给比下去了,我太失败了……”这样的痛苦,可能折磨得我好几天睡不着觉。

嫉妒只可能在熟人之间发生。关系越近,嫉妒的可能就越大。那些八竿子打不着的成功人士、社会名流,随便他们怎么风光,跟我都没有关系。因为反正没有人会拿我跟比尔盖茨相比。但是他们很容易拿我跟张三相比。这种比较,我们都不陌生,就是小时候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样。当我们不如别人的时候,我们会感到一种深刻的威胁感:爸爸妈妈爱“别人家的孩子”,超过爱我,万一我不被爱了该怎么办?所以嫉妒,本质上是一种对于爱的索要。一个人越是担心自己得不到爱,越需要借助成就、地位、美貌、金钱……把可能的竞争对手(别人家的孩子)都压下去。

虽然今天,爸妈也不常拿我们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来比较去了(催婚除外……),但它的影响还在。我们心里,可能还住着这样一对挑剔的父母,每天孜孜不倦地拿别人的成就来打击我。所以说,也许并没有人真的拿我跟张三比较,这种恐慌的声音,其实来自于我们内心。

 

(责任编辑:贺伊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