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从小教育就要天天向上?
applelolo问:我觉得我一直都是个没什么远大理想的人,从小被教育要有理想,好像一个人没理想都对不起父母老师,我就是个没理想的人,就想天天规律上班,平时吃吃喝喝玩玩过完一生挺好的。为什么我们从小教育就要天天向上?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活不好吗?
卢十四答applelolo:
记得那时我还在上学前班,每天的作业总是拿到个七八十分。对于这个水平,我自己感到很满意,总是兴高采烈地告诉妈妈:我今天又拿了高分!
对于我的志得意满,妈妈却很少给出积极回应。终于有一天,她兜头泼了我一盆冷水:“你才拿七十几分,高兴什么?你看别人家小孩……”
我愣住了,心想:“我虽然得分没别人家小孩高,但也并不低啊。”——但这句话始终没说出来。
从那天起,我的世界改变了。在那天之前,我要对自己满意,只需达到自己的标准就行。在那天之后,我才知道世间有另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在无数人与人的比较当中自然形成,客观中立,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在这样强大的客观标准面前,“我自己的标准”一文不值,永久失效。
一开始还是比较顺利的。作为小学时代的优等生,我没太为这种达标比赛担心过。但我妈依然对我十分不满,因为我总是考个95分上下,却总也拿不到100分。
没有任何一分是因为“不会”而丢掉的。但我总是无法在考试中提起精神,集中注意力。做完卷子就趴着发呆,绝不会检查一遍。学前班时代那个无论拿多少分都对自己很满意的卢十四,本质上似乎从未改变过。
在一次痛骂中,我妈问我:“你到底有没有自尊心?”
这个问题实在难以回答。我扪心自问:在考试的时候,我总是那么惫懒,完全没想过“自尊”这回事。但每当挨骂时,我又确确实实羞愧难当。最终我的回答是这样的:
“你骂我的时候,我就有自尊心。”
这个回答代表着我当时全部力所能及的反思,以及毫无保留的坦诚。这个回答换回的是一个大耳光,因为它听起来是那么无耻,能给出这种答案的人分明已经毫无自尊心可言。
小学终于毕业了。在六年级这一年中,我收获了一双近视眼,达到肥胖标准的体重,以及足以考上省重点的291分——我整个六年级只考出过三次100分,其中两次留给了小升初考场上的数学和英语。
这对小学时代而言是一个戏剧化的结尾,但对整个人生而言只是短暂的幸运。每个阶段、每种境遇,都有不同的“客观标准”悬在头顶,一时达标不要着急,总有你不能达标的时候。
我有位高中同学,一直稳居班级前十名。我曾一度幻想:如果我能有他那样的成绩,肯定再也不会被爸妈骂了。直到高中毕业后,他给我看了他的日记:日记本里通篇苦闷,讲述他如何在考到全班第六之后,被他爸妈痛骂为何总也考不进前三——那一刻,我心都凉了。我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想法多么可笑:他妈骂他的方式和我妈一模一样。他全班第六,我全班第十六,并没有区别。
“我不想考100分,我不想考前三,我不想达标,我不想让你们满意,我已经对自己满意了。”——哦不,怎么能这样说?怎么能这样想?怎么能这样做?你还有自尊心吗?在很长时间里,我已经自觉地为这种想法感到惭愧,羞于承认。第一次听衣湿乐队的《放了我》,我被一句歌词震惊了:
“但是我不想有啥子出息”。
这句歌词时不时萦绕在我耳边,总是让我既羞耻,又兴奋。当年妈妈问我“有没有自尊心”,我无言以对。而如今,每当生活中出现类似的责问,我都在心中默默回答一句:“没有”。
“你有自尊心吗?”——没有。
“你有上进心吗?”——没有。
“你是男人吗?”——不是。
“你到底想不想有出息?”——不想。
这些责问是羞辱,一旦你因此感到羞耻,你就输了。这些责问是圈套,一旦你对这些问题加以承认,对方就会要求你给出与之相符的表现。这就像《万万没想到》里的情节:“我叫你的名字你敢答应吗?”——答应了就会被吸进钵里去。但如果你答一声“不敢”,责问者的如意算盘就落空了:
“咦?你不按牌理出牌啊?”
我为什么要按你的牌理出牌。那个学前班的我吃了你们的毒苹果,已经沉睡多年,我要让他苏醒过来。他手举一份也不知道是七十分还是八十分的作业,兴高采烈,蹦蹦跳跳,没出息的样子从未改变过。
对于我的志得意满,妈妈却很少给出积极回应。终于有一天,她兜头泼了我一盆冷水:“你才拿七十几分,高兴什么?你看别人家小孩……”
我愣住了,心想:“我虽然得分没别人家小孩高,但也并不低啊。”——但这句话始终没说出来。
从那天起,我的世界改变了。在那天之前,我要对自己满意,只需达到自己的标准就行。在那天之后,我才知道世间有另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在无数人与人的比较当中自然形成,客观中立,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在这样强大的客观标准面前,“我自己的标准”一文不值,永久失效。
一开始还是比较顺利的。作为小学时代的优等生,我没太为这种达标比赛担心过。但我妈依然对我十分不满,因为我总是考个95分上下,却总也拿不到100分。
没有任何一分是因为“不会”而丢掉的。但我总是无法在考试中提起精神,集中注意力。做完卷子就趴着发呆,绝不会检查一遍。学前班时代那个无论拿多少分都对自己很满意的卢十四,本质上似乎从未改变过。
在一次痛骂中,我妈问我:“你到底有没有自尊心?”
这个问题实在难以回答。我扪心自问:在考试的时候,我总是那么惫懒,完全没想过“自尊”这回事。但每当挨骂时,我又确确实实羞愧难当。最终我的回答是这样的:
“你骂我的时候,我就有自尊心。”
这个回答代表着我当时全部力所能及的反思,以及毫无保留的坦诚。这个回答换回的是一个大耳光,因为它听起来是那么无耻,能给出这种答案的人分明已经毫无自尊心可言。
小学终于毕业了。在六年级这一年中,我收获了一双近视眼,达到肥胖标准的体重,以及足以考上省重点的291分——我整个六年级只考出过三次100分,其中两次留给了小升初考场上的数学和英语。
这对小学时代而言是一个戏剧化的结尾,但对整个人生而言只是短暂的幸运。每个阶段、每种境遇,都有不同的“客观标准”悬在头顶,一时达标不要着急,总有你不能达标的时候。
我有位高中同学,一直稳居班级前十名。我曾一度幻想:如果我能有他那样的成绩,肯定再也不会被爸妈骂了。直到高中毕业后,他给我看了他的日记:日记本里通篇苦闷,讲述他如何在考到全班第六之后,被他爸妈痛骂为何总也考不进前三——那一刻,我心都凉了。我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想法多么可笑:他妈骂他的方式和我妈一模一样。他全班第六,我全班第十六,并没有区别。
“我不想考100分,我不想考前三,我不想达标,我不想让你们满意,我已经对自己满意了。”——哦不,怎么能这样说?怎么能这样想?怎么能这样做?你还有自尊心吗?在很长时间里,我已经自觉地为这种想法感到惭愧,羞于承认。第一次听衣湿乐队的《放了我》,我被一句歌词震惊了:
“但是我不想有啥子出息”。
这句歌词时不时萦绕在我耳边,总是让我既羞耻,又兴奋。当年妈妈问我“有没有自尊心”,我无言以对。而如今,每当生活中出现类似的责问,我都在心中默默回答一句:“没有”。
“你有自尊心吗?”——没有。
“你有上进心吗?”——没有。
“你是男人吗?”——不是。
“你到底想不想有出息?”——不想。
这些责问是羞辱,一旦你因此感到羞耻,你就输了。这些责问是圈套,一旦你对这些问题加以承认,对方就会要求你给出与之相符的表现。这就像《万万没想到》里的情节:“我叫你的名字你敢答应吗?”——答应了就会被吸进钵里去。但如果你答一声“不敢”,责问者的如意算盘就落空了:
“咦?你不按牌理出牌啊?”
我为什么要按你的牌理出牌。那个学前班的我吃了你们的毒苹果,已经沉睡多年,我要让他苏醒过来。他手举一份也不知道是七十分还是八十分的作业,兴高采烈,蹦蹦跳跳,没出息的样子从未改变过。
(责任编辑:向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