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慧答读者问:

方慧(@方慧 ),90后写作者、编剧,已在「一个」发表《手机里的男朋友》、《微博自杀记》、《真相》、《痘》、《s小姐的朋友圈》等作品。依靠细致入微的心理、细节描写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写作风格,其创作题材大多涉及人性或人的幽暗心理,读者评价其作品“窥探世人内心隐秘世界,将其公之于众”。针对读者朋友在微博上对她的提问,方慧对其中一些问题进行了回答,内容如下。

方慧答读者问:

@Waoku-Tang:《手机里的男朋友》、《微博自杀记》和《S小姐的朋友圈》都是关于手机的,你爱玩电子产品吗?

方慧:我听过一些人说,《微博自杀记》就是写微博的,《S小姐的朋友圈》就是写微信朋友圈的,这么说可能是因为这些元素在小说里出现并不多见,较为新鲜吧。仔细看,其实这些小说远远不是写微博或微信,写的还是人,或者说人性,只是巧妙地运用了这些社交工具而已。我认识的一位作家前辈说,这些东西太时髦,会削弱小说的文学性,但我觉得,这些社交工具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公交车、饭桌一样,并不特殊,完全没有必要避讳。

@胡淑芬:每篇都喜欢。问个问题,你是如何找到自己喜欢并舒服的语感的?

方慧:我对语感比较敏感,平时看书时发现了对味的语言会反复感觉,吸收,生活中也会不自觉地留意各种人说话的语气、措辞。没事爱逛豆瓣小组里倾诉帖,别人的QQ空间日志等,初中表弟的同学的空间被我看了个遍,虽然没什么真正值得看的内容,但里面全是最鲜活生猛的“人话”,我喜欢接近真实。平时写完东西喜欢让非写作圈朋友看,感受语感是否自然、舒服,避免出现文绉绉、不自然、不说人话的语言。

@南山小滿:只有一个问题可以问吗。本来想问情感方面的,但如果只能问一个的话……那发家致富的重要秘诀是啥?

方慧:记得电影《蝴蝶》里的一个片段,小女孩问老爷爷怎样才能有钱,老爷爷说“一直做自己最喜欢的事”。

@颜yy就是颜yy:你的小说给人一种特别真实的感觉,因为写出了很多心声,但是好像都是关于谎言的,包括人物自己赋予自己的、赋予他人的,那这些文章是有自己或者周边所熟悉的影子吗?

方慧:是的,我写的小说灵感通通来自生活,有时候是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有时候是一个动作,通过选择、发酵,都能成为一个故事。我会随时随地下意识地听路人的对话,有一次等地铁,旁边一对情侣吵架,对白太精彩,我一直站在那听他们吵完才走,错过了四五班车。

@svclitc:作为一个写作者,你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方慧:睡到自然醒,吃吃饭,发发呆,出门晃一晃,看看街上的人,听听他们说话,回来看看剧看看书,洗洗澡,到了晚上发现一天时间已经过去大半,就赶紧开始写点东西。

@天天天灰蓝:怎么能放下一个人?以前相爱的人现在不爱了,但是还有亲情,所以很难割舍,也忘不了,怎么办?

方慧:为什么一定要放下?当你喜欢吃一个东西的时候,就好好享受吧,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就吃腻了。当你放不下一个人的时候,就尽管去消耗吧,因为人与人之间那点东西很容易就耗完了。轻松一点,顺其自然吧。

@Liekkasego:为什么一定要写关于人性的黑暗系小说,而不是正能量的治愈系呢?

方慧:人性很复杂,绝不是一个“黑暗”或是“明亮”可以概括,我只是喜欢以自己的切入点,表现出它的复杂性,恰好,快乐都是很单一的,而人性之恶却千差万别,大有文章,所以几率上你从我小说中看到的恶会多一些。

@期待着一种期待的周书玉 :喜欢你的风格,感觉抓住了现在大家的生活状态,期待有更多优秀的作品,可以出本小说集吗?

方慧:正在准备一个短篇小说集,里面是我今年一整年写的小说,很多大家都没见过,年后见!

@Jana浪流伽蓝:最近一直很矛盾的一个问题,对于未来的规划应该做到什么时候比较合适呢?总觉得太长了就把自己的人生局限在一个格子里了,太短了又只顾眼前不太靠谱。

方慧:很多人都有左顾右盼、毫无头绪的迷茫期,想做的事情很多,但似乎都不是最理想的选择。我觉得这种时候,无需立刻憋出一个长远的规划,可以在行动中找答案。我喜欢的做法是,在一张纸上列出自己最想做的几件事,然后从中挑出一件最难的(那往往也是你最想做的),花一段时间竭尽全力把它做到最好,一切也就豁然开朗了。
 

(责任编辑:赵西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