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科幻小说是否面临想象力的瓶颈?

悦问:我从初中就开始看科幻小说了,第一本看的是《海底两万里》,看完又接着看了《气球上的五星期》……这些年不断累积,至少看了有一百多本科幻小说了,但最近看的新出的科幻小说越来越无趣了,想象力完全不及以往。是因为我看多了麻木了,还是当代科幻小说已经面临想象力的瓶颈?

@负二_Negative_2 答悦:

当代科幻其实不缺想象力,你去看《海伯利安》,看《深渊上的火》和《天渊》,看《雪崩》,看《彩虹尽头》,看《盲视》……这个书单我可以一直列下去。

但是这个书单上的小说,放到整个西方类型小说的大市场里看,除了运气好搭上青少年幻想小说快车道的《饥饿游戏》,没一本可以称得上“畅销小说”。

你空有想象力没用,得读者买账才行。科幻小说家和其他类型小说作家一样,也得读者赏饭吃。

其实西方所谓的正统“科幻小说”,也就是“星云奖”、“雨果奖”口味的科幻小说,在整个类型小说市场上是非主流,除了苏珊·柯林斯和史蒂芬妮·梅尔,也没听说过有哪位“正统”科幻作家跻身富豪之列——这和中国科幻的尴尬现状其实有点像,科幻圈自娱自乐,跑出这个圈子,也只有《三体》卖得好。

其实畅销小说家中不乏科幻作家,迈克尔·克莱顿写了一辈子科幻,道格拉斯·普莱斯顿和林肯·切尔德写的也大部分称得上是“科幻”,罗伯特·陆德伦的《西格玛协议》、丹·布朗的《数字城堡》、罗伯特·哈里斯的《恐慌指数》、苔丝·格里森的《太空异客》、杰弗里·迪佛的《蓝色骇客》、詹姆斯·罗林斯的《基因病毒》、罗宾·科克的《带菌者》……这些算不算是科幻——肯定算!但是这些小说从来没获过科幻双奖,甚至连提名都没有过,这些作者中也从来没人自称“科幻作家”。

这些小说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以当前时代为背景的科学惊悚小说”——美国人就是爱看这些小说,就和中国人爱看屌丝逆袭的网络小说一样。

这可能和美国文学界自二战以来对展现社会现实的小说的偏爱有关,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总之,你觉得当代科幻缺乏想象力,作为一个总体印象,这可能的确反映了部分现实——但这其实不是作家想象力的问题,而是相对那些畅销作品,这类书卖得不好,自然写的人也少,翻译引进的也少,其中水平高的,就更少了。
 

(责任编辑:金子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