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文人特别容易相轻?

猴子先生问:我有两个好基友都爱写文章,不久前两人相约各写一篇大作投稿 ,结果文章写好后不知道怎么的就闹翻了,事后我才知道,是互相看了对方的稿子给了些建(差)议(评),彼此不服才闹翻的。大家都说“文人相轻”,这次我也算见识到了,可是为什么偏偏是文人在这方面特别严重呢?

张佳玮答猴子先生:

1.其实大师互粉并不比文人相轻少,之所以显得文人相轻严重,是因为大多数人包括我,都理想着大师们应该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经常出一些马尔克斯对海明威、卢尔福对福克纳、马尔克斯对福克纳、大江健三郎对卢尔福那些惺惺相惜崇慕的调调。所以,看着文人相轻,特别不顺眼。

2.如前所述,大师之所以为大师,通常因为他们都有一种奇怪的、执拗的、近于偏执的倾向。实际上,即便是大师也有不同的倾向。纳博科夫讨厌陀大爷,他和陀大爷的风格也背道而驰,但他们都在彼此的领域做到巅峰。同理,海明威嫌福克纳琐碎,福克纳恨海明威造作,但他们俩分别在简洁短篇和宏伟长篇的领域做到了极致。柏辽兹认为莫扎特会为了音乐而牺牲歌剧词的壮阔,门德尔松却认为柏辽兹过于重视文字歌词反而不懂作曲。
说穿了,许多意见相左,只是倾向不同。而因为他们对自己本行的热爱——不热爱的人很少能成为大师——所以就显得格外偏见激烈了。偏偏文艺这行,不像理工科是可以靠公式数据决胜负的。文无第一,所以就掐上了。

3.大师们的内心是很奇怪的。有些人情感如此强烈,所以讨厌起人来的理由也很古怪。美国有个人开过句玩笑说,纳博科夫讨厌老陀,是有点俄罗斯人精神弑父的意思(从小被老陀的阴影逼着了);门德尔松认为歌德讨厌贝多芬是因为贝多芬催唤起他年少时的一些不安情绪,一些狂飙突进的过去。诸如此类。大师们的内心也会有虚怯、有紧张、有自我暗示,所以就更容易变成奇怪的投影。

4.实际上,许多大师的彼此不满意不一定是作为“文人”的身份,而是别的。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一半是性格不合(一个火焰炽烈,一个博学淡漠),一半是满佛罗伦萨把他们当对手来塑造。斯泰因讨厌舍伍德·安德森的理由完全是私人习惯方面不合。另一方面,19世纪欧洲许多大师是彼此嫉妒彼此踩的,以至于后来有种说法,即李斯特是“19世纪唯一不靠踩同行上位的大师”。毕竟如瓦格纳、巴尔扎克之类,在人品上说卑劣都不为过。这就决定了他们也无意做一个端正的圣人。他们可能因为别人比较有钱、别人比较浮夸、别人比自己路走得顺、一些谣传(比如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海明威说每天都有人跟他造谣说乔伊斯、庞德其实特讨厌他)而彼此恨上的。

总括下就是,夫文人,尤其是大师,比寻常行业的人,性格通常更敏感挑剔,内心又复杂,情感又更外在些,而且评论机会也多,而文艺这个行业又是方向、路数、风格、派别分歧最狂野的,不像理工科可以靠公式决胜负高下,所以彼此相轻起来,就显得格外狂莽了。
 

(见习编辑:谢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