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到底在表演什么?

我在读日本文学时经常看到关于茶道的描写,一直很不理解,喝茶怎么会成为一种表演呢?它到底在表演什么呢?

文 | 江蝶梦


近些年,日本茶道在国内也逐渐流行起来,大抵是这样一幅画面:一间素雅洁净的房间内(也可能是高端奢华的会所),一位身穿和服的女子(更多时候是穿旗袍的美女),一丝不苟地演示着一系列繁杂的动作,最后给客人递上一杯茶,再摆上两盘精致的点心。

很多人会很疑惑,不就是喝个茶嘛,倒点茶叶,开水一泡,还搞这么多幺蛾子。实际上日本人在平时喝茶也是直接冲泡茶叶的。但是茶道在日本依然有着崇高的地位,而且据说有非常多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讲究。那些看起来很古板的动作,到底有什么意义?日本茶道到底是在展示什么呢?

实际上日本茶道是一种审美,一种对待生活的方式。

要了解日本茶道,不得不提一个人,冈仓天心。冈仓天心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美术家、美术教育家、思想家,有着“明治奇才”的美誉。他创立了东京美术学校,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画家。他还创立了日本美术院以及展览,领导了新日本画运动,向全世界宣传日本文化和东方文化。

冈仓天心从小除了学习汉学,从7岁的时候就开始在外国人开办的学校学习英语。在全面了解东西方文化的情况下,他对东西方文化进行了对比,发现了西方文化中的弊病。因此,他极力推崇东方文化,希望用东方文化中的优点来克服西方文化中的弊病。

1906年,冈仓天心写了一本《茶之书》,系统阐述了日本茶道的历史渊源和其所蕴含的东方精神。这本书当时在美国出版,出版后风靡世界,入选过美国教科书。从此以后,日本茶道开始被全世界所知。


冈仓天心为什么要推崇日本茶道?

《茶之书》出版前一年,也就是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东方国家日本,居然打败了西方大国俄国。在我国的历史教材上,我们将这场战争描述为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除了作为受害者的控诉,中国人对这场战争并没有更多的描述。

不过这场战争在当时对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击。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了工业化浪潮。依靠工业化的力量,西方国家瓜分了世界,全世界大部分地区不是沦为殖民地,就是沦为半殖民地。本来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沿的亚洲文明没落了。西方国家当时普遍认为西方的胜利是因为文化和人种的优越。

日本打败俄国后,白人至上的优越感受到了冲击。但是西方国家没有反思白人至上理论的缺陷,反而污蔑亚洲人,称亚洲人的胜利是黄祸。

对日本来说,日本的胜利只是证明了工业化的优势,证明了全盘西化的正确,强化了对工业化的追求,也刺激了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工业化的深入加上扩张野心的膨胀,日本社会处于普遍的焦虑和躁狂之中。对东西方文化都非常熟悉的冈仓天心发现,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日本茶道可以克服西方文化的弊病,能够有效缓解人们的焦虑。

冈仓天心还认为既然东方文化如此优越,亚洲人应该联合起来,对抗西方,而作为东方文化的优秀传承者日本应该成为亚洲的领导者。这一思想成为后来的“大东亚共荣”的理论基础,当然了,这是后话,并非冈仓天心的本意。


日本茶道的历史渊源

茶叶原产于中国,中国人喝茶的历史非常悠久,至少有两千年。人们喝茶的方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煎茶、点茶和淹泡茶。

最初茶叶被当做一种药物,魏晋南北朝时期,茶成为一种饮品。这个时期饮茶的方式比较原始,茶叶会被制成茶饼,和米、姜片、盐、奶等等一起煮。这种煮茶的习俗至今在西藏和蒙古部落仍然很流行,比如奶茶。

茶道诞生于唐朝。陆羽写了一部《茶经》,系统阐述了茶道的规范。此时人们依然使用茶饼,像煎中药一样煮茶,所以称为煎茶道。

在《茶经》中,陆羽论述了茶树的特性,讲了怎样选茶叶制茶,还专门讲述了喝茶的工具和煮茶的方法。陆羽认为青瓷是最好的茶器。煮茶的时候,最好使用山泉水,水只能沸腾三次,第一次沸腾时加盐,第二次沸腾时加掰碎的茶叶,第三次沸腾时加一勺冷水,这样煮出来的茶才是最好的。《茶经》问世后,陆羽一下子名声显赫,不仅受到文人墨客的追捧,还成了皇帝的座上宾。

众所周知,日本曾经大规模学习唐朝,煎茶道也跟着传入日本。不过当时仅限于一些寺庙,并没有普及,估计是要求太高了,青瓷很罕见,茶叶也很难得。

到了宋代,饮茶的方式变了,此时流行点茶,这是茶道的第二个流派。大概流程如下:人们先用石臼将茶叶研磨成细微的粉末,然后将茶末加入热水中,再用细竹丝制成的竹筅搅拌。磨成粉的茶末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抹茶,也就是说抹茶的历史非常悠久,有一千多年了。饮茶时还要搭配一两样精致的点心,所以叫点茶。 

和煎茶道相比,宋代的点茶道有很大的不同,人们选择蓝灰色或者深棕色的厚重茶碗,不再往茶里加盐。

人们对茶的热情比唐朝高得多,茶客们竞相发掘新品种,还会定期举办斗茶大会。据说宋徽宗就是品茶的高手,为了珍稀的茶叶他可以一掷千金,甚至亲自写书,论述二十种茶的优劣。他得出结论,白茶最稀有,品质最佳。(果然是不务正业的皇帝)

当时禅宗盛行,点茶道被引入禅宗仪式,具有相当的仪式感。禅宗流传到日本后,迅速普及,宋代点茶道在日本成为主流。经过上百年的流传演变,宋代点茶道在日本出现了很多流派。公元15世纪,在幕府将军足利义政的大力倡导下,茶道的仪式被正式确定下来,日本茶道从此形成。

16世纪,侍奉丰臣秀吉的茶道大师千利休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完善,他将茶道的精神扩展到了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日本茶道已经超越了茶本身,融合了饮食、园艺、建筑、花木、书画、雕刻、陶器、漆器、礼仪等诸多方面,成为一种美学。

明朝末年,淹泡茶传到了日本。

淹泡茶就是将茶叶淹泡在热水中,明初就已经出现,在明朝一直很流行,点茶此时已经失传。

除了冲泡方式,淹泡茶用的茶碗往往是轻薄的白瓷,和宋代的深色厚重茶碗差别很大。日本人很快接受了这种方便的饮茶方式,在日常消费中不再使用粉末状的抹茶。不过日本茶道的地位并未受到撼动,茶道中也依然使用抹茶。


日本茶道美学

日本茶道作为一种美学,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体现:一是茶室设计,二是艺术鉴赏,三是花道艺术。

先来说说茶室的设计。

茶室被称为“空之屋”

它是一间单独的小房间,最多只能容纳五个人。茶室本身没有任何装饰,内部的布置也会随时变化,但东西极少,非常简约。茶室从屋顶到地面,都是浅色,即使是白天,也是幽暗的,只容许少量的阳光进入。在这个装饰简约的单独小屋中,人们可以放空自己的心灵,无论外面的世界怎么变化,人们在这个小房间内都能感受到一种自由,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

不过简约并不代表简单,茶室还被称为“风雅之屋”

茶室的建筑选材和施工都非常讲究,一般用木材建成,屋顶用茅草,由最出色的木匠来建造。一座理想茶室的造价,也许比豪宅还贵。被茶师选中的木匠,是工匠中最出色而且备受尊崇的阶层。茶室内所用的茶道器皿,都要精挑细选,要符合禅宗教义。除了搅拌用的竹筅和擦拭用的茶巾必须是簇新洁白的,其他的器具都必须有历史感。进入茶室的宾客也必须穿淡雅的衣服才能进来。

茶室内的一切必须绝对洁净,不能有一粒尘埃。清扫茶室,保持洁净本身也是茶道的艺术,也是一种美,而不是单纯的洁净。比如花朵上有清水在滴落,就不需要抹掉,因为有一种露珠清凉的美感。

茶道大师千利休曾经让儿子绍安打扫庭院,绍安完成工作时,千利休总是说不够干净,要求他重新做一次。一个小时后,绍安说:“父亲,已经没有可做的事情了,石阶洗了三次,树木都洒过水,地上没有一枝一叶。”千利休却骂他愚蠢,然后自己走到院中,摇动一棵树,让金红色的树叶散落一地。千利休要的并不是洁净本身,还需要美和自然。

茶室还有一个名号,“不圆满之屋”,暗示装饰美学中的不追求对称性。

茶室内有一个壁龛,上面放着一件艺术品和插花,供客人欣赏。屋里的布置也经过精心挑选,颜色和设计都不能重复。比如摆了花卉就不能有花的绘画;如果用了圆形的水壶,装水的盆就必须有棱角;茶碗如果是黑色釉彩,茶罐就不可以用黑漆。物件摆放时,不能放在房间正中间,避免空间上切割成相同的两块。

在美学上,对称意味着圆满,在追求圆满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过于重视圆满的目的,忽视了过程。而将不圆满作为目标,反而会对过程更加重视。茶室的不圆满,为客人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在道家和禅宗哲学中,体验过程要超过达成目标,生命和艺术的力量,存在于向更完美发展的可能性中,在不完美的尘世之中,心灵才能更加完善,才有机会领悟到真正的美。

再看艺术鉴赏。

坐在茶室内看茶道表演,就是在欣赏艺术。茶室本身是一件艺术品,茶师的表演也是一种艺术,茶室内的每一件器具都是艺术品,茶室内也会额外摆放一件艺术品。

据说茶道的仪式就来源于禅宗拜佛的仪式。完美无缺的完成琐碎的工作,这种理念渗透在日本茶道中。

从进入茶室的门开始,迈哪一只脚,怎样摆放茶具,怎样将茶碗递给宾客,都有严格的规范。动作非常繁琐,而且要求每一步动作都要做到规范,都要做到完美无缺,做到圆满。坐在茶室中,欣赏茶师的表演,人们的内心可以感受到生命的真实存在。在禅宗看来,通过细微的动作,体验生命的真实存在,就是一种伟大。

不过对于很多现代人来说,就算坐在茶室中,恐怕也很难体验到艺术的美。有人会认为艺术鉴赏这种事离自己太远,这种事属于有钱有闲的人。实际上艺术鉴赏跟钱没有关系,艺术鉴赏只跟个人情感有关,而人类理解艺术的能力是无限的。

现代人的心是封闭的,情感是被隔离的,即使站在一件伟大的艺术品面前,人们也很难欣赏到艺术的价值。

人们对艺术品的追捧,并没有真实的情感。他们追求的只是昂贵和时髦,而不是别致和高雅。工业生产出来的所谓艺术品,不过是技巧的展现,缺少对人性的关怀。

在冈仓天心看来,提升艺术鉴赏能力非常简单。

打开自己的心,去感受艺术品,跟作品表达的情感链接,获得情感共鸣。好的艺术作品会将欣赏者带入作者自己的情感世界。欣赏者一旦进入到了作者的情感世界,就可以超越自我。所以好的艺术品一定是别致的,只有一部分人能够欣赏。

有这样一个例子,茶道大师小掘远州收藏了很多艺术品,弟子们夸赞说他在艺术收藏方面品味高雅,甚至说他比千利休品味更高。小掘远州听到后,却很伤感,他说:“这只能证明我的平庸,伟大的千利休收藏的都是只有他自己欣赏的作品,而我却追随大众的趣味,千利休实在是千里挑一的茶师。”

所以,艺术鉴赏纯粹是个人的事情,你如果能从一件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这个作品在别人眼中哪怕再廉价,再不足为奇,对你来说,却是件无价之宝。这就是艺术的美。

再来说说花道艺术。 

在日本,花道几乎是和茶道同时诞生的。

花道虽然发展成了一门独立的艺术,但它无法脱离茶道,它本身就是为茶室设计的,花道必须服从茶室的整体风格。花在茶室中的地位可以说非常尊贵。茶师摆上花,旁边就不需要再摆放其他东西了,因为担心会干扰花的美,甚至连绘画都可以不摆。客人进入茶室时,会先向花鞠躬,然后才向主人致意。

花道艺术并不是简单地将花卉裁剪后插入容器里,茶师的花道是同环境相契合的艺术,在处理花卉时,真实地贴近生命和自然,才能打动人心。在茶道师眼中,那些将花卉裁剪后插入容器,或者是将花卉采摘下来装饰宴会的行为都是对生命的漠视,是一种犯罪

茶道师只选择花卉,将花盆在茶室摆好后,任务就结束了。客人自己会感受花草的生命力,听花朵讲述自己的故事,这种生命的故事才是花道艺术的美。

以上就是日本茶道的美学,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基于道家的理想,用的却是禅宗的修行方式。

禅宗提倡在世俗生活中修行,认为“修行就是穿衣吃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穿衣吃饭只是一种惯性行为,我们很少会去关注自己穿衣吃饭时的内心状态。禅宗的修行要求时刻保持对内心状态的觉察,穿衣吃饭这种最简单最容易被忽略的动作,就成了禅宗修行最关注的地方。在禅寺中,所有僧人都被分配了特定的工作。小和尚的工作反而是最清闲的,资历越高、最受敬重的和尚却干着最卑微最繁重的活儿。而且无论工作多么琐碎,都必须完美无缺地完成。

因此,冈仓天心认为,道家奠定了茶道美学理想的基础,而禅宗则是将这个理想付诸了实践。

责任编辑:梅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