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总在关键的时候退缩?
越是在关键时刻,越是面对迫切想要的东西,我们越是做不到全力以赴,甚至还会主动给自己挖坑。在心理学上,这种行为叫“自我妨碍”。
我有一个亲戚,就一直被困在“自我妨碍”里。这个叔叔很有才华,却一直“怀才不遇”,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周围的人都替他惋惜,他自己也一直在寻找机会,想多赚点钱,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直到有一位发展得不错的老同学联系上他,邀请他到一线城市去工作。等了这么多年,终于等来一个如此难得的机会,一开始他也很兴奋,准备好好去发展一番。可答应下来之后,他却陷入了犹豫和纠结中。其实,家里人都很支持他去,老同学也帮他打点好了一切。可是他还是找很多理由,拒绝了这个邀请。
后来,村里分地,一家五口终于有机会住上大房子了。大家都替他高兴,可是,他却再一次放弃了这个机会。就这样,他辛辛苦苦大半辈子,却依旧没有摆脱贫穷的“命运”。
他明明很想成功,却似乎一直在“自我妨碍”,拒绝每一次成功的机会。
家里人很无奈,我也十分困惑,直到偶然间听说,叔叔高考那一年,虽然成绩优异,却因为以前落下的小病根,导致体检不过关。他想了各种办法,拼尽全力去争取,还是没能通过。几十年的努力苦读,没有换来一丝肯定。最后他只能和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
这次失败,沉重地打击了他的自尊,让他慢慢变成了一个“不争不抢”的人。对他来说,“努力却失败”意味着,自己真的没能力,真的很差劲。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全力以赴,都是源于害怕失败,以及失败带来的自尊受损。而“自我妨碍”,实际上是潜意识里的自我保护机制。我们故意夸大困难,甚至给自己挖坑。都是为了给最后可能出现的失败结局,提前“挽尊”。比如我的这位叔叔,在他放弃各种进取的机会时,“为了孩子”“不争不抢”或许只是借口,比起直面失败的打击,躲在借口后面,确实轻松许多。就像武志红老师说的,这种拒绝投入的状态,会让人产生一种感觉——我在掌控,我在选择。
那要怎么办呢?我建议大家和我一起,想想最坏的结果。
就像我刚刚说的,大部分的“自我妨碍”都源于对失败的恐惧,与其恐惧,不如直接走到“失败”面前,看看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你也许就会发现——
“失败”只是一种普通的体验,并没有那么可怕。
责任编辑:梅不谈